领导讲话 首页 > 领导讲话 > 正文
陈宝生同志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时间:2022-04-13

(教育部,2020年6月8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总结交流经验,部署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既有地方和高校的整体工作,又有一线教师的具体实践,讲得都很好,听了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

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专业素质养成和价值取向成型的关键阶段,专业教育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可以说,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和弘扬真善美的结合。专业课和“美”结合,就具有了感性因素,包含了情感意志,形成了美丑之辨;和“善”结合,就具有了伦理色彩,产生了价值判断;和“真”结合,就具有了是非之分,激发了对真理的追求,强化了理性思维,升华为理想信念。专业知识是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积累,所有的专业课都天然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所有的真善美也都自然分属于某专业知识领域的范畴,从这个本原上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回归。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真善美的育人资源,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工作是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一项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是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向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思政要质量。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自去年 8 月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参天大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迅速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广大高校师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体现了责任与担当。“90”后、“00”后大学生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积极作为,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丰硕成果。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这是我们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富矿”,我们要挖掘好、提炼好、运用好这一“富矿”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作为讲好“复学第一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要组织发动每一位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特点

近年来,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思政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工作中进行重点部署、持续推进。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深入探索,推出了一批典型做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注重整体推进。近三分之二的省份已经印发专门文件、召开工作会议、选树了一批典型示范,初步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践。二是注重协同联动。不同类型高校健全组织机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多部门多院系合作,强化组织保障,形成了有效合力。三是注重教师参与。很多高校组织开展了教师培训、观摩交流、集体教研等活动,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注重以研促教。近两年关于课程思政的教研文章呈快速增长趋势,比如,在中国知网上,2017年相关文章有30篇,2018313篇,2019年达到1401篇,涌现出一批针对性较强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总体上看,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要推动这项工作形成气候、形成习惯、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推广开来,还需要着力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统筹推进“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地方和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认识还不足,仅仅当作任务在办,还没有机制保障;有的相关工作还未启动或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设计不够,实招硬招不多,推进力度不大,更谈不上特色;有的实践探索大多停留在公共课层面,专业课层面探索不足;典型引领、交流互鉴的机制还未普遍建立。二是理解把握不准、探索实践“有误区”的问题。有的对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和要求认识不透,没有正确把握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有的分类指导、分类推进不够,存在“粗线条”“一刀切”的现象;有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理念创新不足,缺少对新方法、新范式的探索。三是育人意识不强、教学能力“有短板”的问题。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事不关己”,学校、院系负责同志也有畏难情绪,存在“不愿干、不想干、不会干”的问题;还有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足,有心无力,不擅长、不精通、摸不准门道,简单“标签化”“表面化”“硬融入”,授课效果不佳。

三、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刚刚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落实好这个文件,要把握好“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这三个重点。

(一)弄清“干什么”,确保“抓准”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要“干什么”,很多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对于“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还没有想好想透,心里没有底,还在看,还在等。准确理解和把握“干什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问题,既不能过于宽泛、包打天下,又不能过于狭隘、弱化淡化。要立足于教学工作,进行全局考虑,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每一个教师都担负起育人责任,每一门课程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真正解决思政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专业课是一碗“汤”,课程思政是一把“盐”,好的“厨子”就靠这一把“盐”,这个“盐”放好了,这个“汤”就是有味儿的,否则会太咸或太淡。

具体而言,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要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来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重点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进行整体把握。要围绕这些重点,从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系统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

(二)找准“怎么干”,确保“抓实”

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实效,关键是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要像“如盐化水”那样,“日用而不觉”,防止出现“两张皮”和“贴标签”,首先是要把“结合”的工艺流程设计好、实施好。“结合”就是一个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过程。一是勘探,就是要把专业课里蕴含的育人元素探出来,要分析成矿过程、找准“矿脉”,锁定关键靶区、发掘“富矿”,探准各门课程中的真善美、思政教育元素。二是采掘,就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从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加强专业支撑的思政课两个角度,科学钻探、深度挖掘有效的育人元素,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实现真正意义的课程思政。三是冶炼,就是提升融合的过程,要将采掘出的“矿产资源”反复锤炼提纯,去伪存真、去次取优,与专业的基本原理、科学规律、前沿知识等有机融合,锻造课程思政的“真金”。四是加工,冶炼出的金属还要加工,加工成材,成为各种产品。要通过创新技术、把握火候、改进工艺,把课堂变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衔接、高度融合的“金课”,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课程要在“结合”方面找准切入点。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切实落实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要求。要把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深入研究课程特点,找准育人角度,分类做好与真善美的结合,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刚刚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介绍的“宇宙简史”这门课,就是专业课和“真”的结合,体现了科学之美,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张丽娜老师,以一位最美逆行者的感人经历,为学生上了一堂“爱的大课”和“责任大课”。我听过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这堂课体现了医学生培养中最该具有的“善”的要求,让学生们在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和感恩当中,逐步形成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价值追求。

“结合”要体现到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首先要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结合落实高职、本科国家教学标准和学位基本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编写教学大纲、制作教案课件、编审选用教材时,在面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时,都要注重将思政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入课程。同时,还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三)做实“谁来干”,确保“见效”

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一是“强培训”,给教师讲清讲透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要求,使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二是“重合作”,搭建专业课教师之间,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三是“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青”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四是“广共享”,建立健全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五是“深研究”,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及时总结提炼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要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教育部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地方、高校开展工作;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工作重点,结合本地已有工作基础,制定或完善本地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协调配套和经费支持。各高校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每所高校都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的实施方案,并抓紧落实、持续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要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教育部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等各类考核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从高校、课程、教师等层面,选树一批示范典型,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表彰奖励工作中,更加突出课程思政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高校、院系、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育人中来,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对于做得好的,要立标杆、做示范,进行宣传推广;对于还不到位的,要找问题、补短板,抓紧改进落实。

同志们,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狠抓工作落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