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大讨论活动动态 首页 > 本科教育大讨论活动动态 > 正文
MOOC系列报道(五)——中国文化概论时间:2015-10-23

    近日,由我校李建中、高文强教授与85后青年教师李立共同主讲的《中国文化概论》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第三次开课。与前两次开课相比,《中国文化概论》MOOC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14年首次上线时,全程选课总人数为10637人;今年上半年,15181名学员参与学习第二学期课程;此次开课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便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9000余名学员报名学习。课程的持续火热预示着慕课这种最新型教育模式的潜力,也激活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很传统的人文课程的现代魅力。

    更新:课程建设落在实处 

    连续三次开课,持续收获好评,在课程建设中,更新是关键。尽管每学期面对的都是新学员,慕课平台也已自动存储上学期课程内容,但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团队却并没有简单地一按“发布”了之。根据上届学员的反馈,课程团队会及时调整讨论话题,增减作业与考试频次。课程负责人李建中教授说:“正如电脑操作系统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的用户体验而不断升级一样,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模式亦需应时而变。”本学期新加入的“新一周课程内容预告”与“学习心得大家谈”环节便是采纳“顾客意见簿”后的新举措。

    “中国文化是西湖龙井,是庐山云雾,是洞庭碧螺春。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是一个饮甘品茗的过程。”《中国文化概论》MOOC力图打造终端设备前的“品茗”体验,然而1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容量毕竟有限,课程讨论区内却常常看到“不解渴”的另类“点赞”:“这次真得太少了,希望连听2个小时才过瘾……”“我感觉慕课一节课也太短了,老师根本就不能放开讲,能不能多讲一些。”为了“解渴”,课程团队一面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为课堂“品茗”留下“余味”,另一面已开始准备推出“新茶”和“套餐”。课程主讲人高文强教授的《佛教文化》已通过立项,目前正在精心录制中。该课程是对《中国文化概论》中“佛教文化”一讲的继续深化,通过佛教文化的发展源流、基本观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方面内容的讲授,为学生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佛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融合:“互联网+”理念先行 

    传统人文课程的“上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对于“互联网”的理解既是“器”也是“道”。《中国文化概论》MOOC的另一大特色是对“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人文学科网络化应对的探索。为在线教育叫好的同时,课程团队还强调学员、知识与媒介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着眼于青年学生这一“网络原住民”的身份特征,《中国文化概论》在“微课程”中树立“精品意识”的同时,致力防治网络化学习中的“拖延症”与“抄袭瘾”。

    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使得知识趣味与砥砺切磋贯穿课堂内外:“孔门弟子谈及人生理想时,孔子最赞赏的是哪位?”——课中提问只有答对才能“过关”;“怎样看到治学中‘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方法论选择?”——课间讨论的发言交由学友来选择“顶”或“踩”;“如果要拍以盛唐为背景的电视剧,出于尊重历史真实的目的,哪一种场景不能出现?”——课后新颖活泼的测验也让学生直呼过瘾。当每周的“饮甘品茗”还“不解渴”时,“止于课堂”的拖延便可转化为“始于课堂”的期待。

    为改变传统教学“上课听写、复习抄写、考试默写”的“三写”方式,课程团队推出了“有点创新,来点创意,多点创造”的“三创”考核法。其中,“诗性文体书写实践”要求学生运用所熟悉的任何一种中国古代文体,写下课程学习中的感悟;“自拟考卷”则要求学生自拟一套试题而不需作答。上述举措既保证了作业的原创性,又调动起学生的实践兴趣,在激发创新意识、锻炼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赢得学生的集体点赞。其效果正如一位学生的打油诗所言:“阅过考题心一惊,这次作业五颗星。想抄想扯不容易,真才实学炼真金。”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