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风采 > 正文
有组织的教学:口腔医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创新思维火花——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二十年深耕PBL教学改革结硕果时间:2025-08-04

本站讯(通讯员 刘畅)

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教学中心的PBL教室内,8名学生围绕一份复杂病案热烈讨论:有人梳理口腔疾病与全身联系,有人分析经济可行的口腔修复方案,有人查阅最新文献。一旁的教师观察记录,适时引导。这是学院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模式的生动缩影。历经二十余载探索,这套颠覆传统的教学法已融入学院血脉,成为培养卓越口腔医学人才的“金钥匙”。

破局:直面传统教育之困

本世纪初,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转变,传统口腔医学教育短板凸显:“填鸭式”教学导致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分科学习造成知识割裂;忽视批判性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时代对医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需扎实知识,更要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应对复杂伦理问题的素养,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学院敏锐地在《儿童口腔病学》引入PBL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启PBL教学改革。

筑基:系统改革,打造PBL生态圈

针对初期教师经验不足、病案陈旧、评价单一、学生适应性弱、考核不匹配等问题,学院有组织地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本土化改革:

首先,锻造师资“引路人”: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全面培训”战略。组建成目前52人的跨学科PBL教师核心团队,派骨干赴加拿大McMaster大学、美国Indiana大学及香港大学牙学院深度学习;院内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工作坊、观摩示范课。教师角色成功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促进者”(Facilitator),掌握引导讨论、激发思考、精准反馈的核心技能。

其次,匠心打造“真”病案:摒弃早期单学科、浅层化病例,创新开发“多学科融合型PBL病案”。每个病案都是跨章节的“患者故事”,涵盖基础医学、临床诊疗、医学人文、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内容。设计遵循“逐步展开、激发提问、预留空间”原则,分“三幕”呈现(3-3-3课时),模拟临床。组建学科专家与非专家结合的案例撰写小组,依托真实病例,经PBL核心小组筛选、学生试用反馈、持续修改,建成高质量、动态更新的病案库。迄今已系统编写并投入使用多学科PBL病案。

第三,重构能力为本“度量衡”:建立贯穿全程、多维评价体系。摒弃单一试卷,采用创新“小组讨论式考试”:6-8名学生围绕考试病案讨论,由3位教师和1名助教现场观察评分。同时,每个病案课堂效果进行随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导师反馈。评价聚焦五大核心能力:知识整合、解决分析、交流表达、批判精神、团队合作。

第四,赋能学生“主动学”:改革伊始即对学生进行系统PBL理念与技能培训。课前发放病案分幕资料要求预习查证;课中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PT汇报、思维导图等形式深度参与;课后协作探究未解问题,鼓励创新拓展。严格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汇报-课后探究”流程确保学习深度。

绽放:二十余年深耕,PBL改革硕果累累:

学生能力飞跃:评价显示,超93.0%的学生认为PBL显著提升自学能力,94.7%认可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价值,90.5%表示PBL有助于培养知识获取和终身学习习惯。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得到全方位锤炼。

教师角色升华:成功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和“团队促进者”,教学重心转向激发思考、引导讨论、处理冲突、提供精准反馈,教学技能更趋多元精深。

教改成果丰硕:基于实践,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系列教学论文,出版系列教材,成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校内外教师逾百人次。多次在港台及国际PBL会议上分享经验,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来访交流,国际影响力提升。教育部评估专家高度评价,改革模式在兄弟院校广泛应用。

致远:立足本土,面向未来

展望未来,学院PBL改革将持续深化:扩大课程覆盖面与应用深度;深挖中国特色临床与社会文化素材,丰富本土化病案库;优化评价体系,更科学衡量高阶思维能力;探索PBL与AI、虚拟仿真等前沿教育技术融合;同时,寻求破解教学成本投入、学科系统性与知识精确性平衡等共性挑战的“武大方案”。

从2000年《儿童口腔病学》的星星之火,到如今覆盖全学科、辐射全国的革新标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PBL改革之路,是一条勇于突破传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懈追求卓越的探索之路。它生动诠释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为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卓越口腔医学人才注入澎湃动力。这份扎根中国、融汇国际的PBL实践,将继续引领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浪潮。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