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风采 > 正文
哲思共探,人才共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强基班赴厦门大学交流时间:2025-05-21

(通讯员:吕奕霖)为进一步深化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术视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与2024级哲学强基班在副院长廖璨璨老师、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王斌范老师、团委书记李懿老师以及2024级本科生兼职辅导员黎嘉乐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厦门大学开展“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强基本科生联合论坛。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厦门大学哲学系师生合影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生合影

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强基本科生联合论坛,在赴厦门大学之前专门组织了学术报告预演,陈江进老师、王斌范老师、王咏诗老师和廖璨璨老师参加此次活动。四位老师从论文内容、学术规范、展示形式等多个角度对六位报告人的展示进行了悉心指导,在指出共性问题的同时,还针对每位同学的论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本次预演充分彰显了学院精益求精的人才培养理念,有力促进了同学们论文质量和展示效果的提升,为他们在正式报告中展现出最佳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10日,“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强基本科生联合论坛在厦门大学哲学系正式启幕。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郑伟平老师对武大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厦门大学及其哲学系的学生培养情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廖璨璨老师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分享了师生对于厦门大学的初印象,并对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介绍。随后,论坛正式开始,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也随之展开。

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郑伟平老师发言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廖璨璨老师发言

论坛现场

第一场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郑伟平老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刘天昊同学以《论休谟哲学的“习惯”概念》为题进行报告,厦门大学诸思涵同学点评。该论文以《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为文本基础,聚焦休谟哲学中的“习惯”概念,通过对因果讨论结论的批判展开对因果推理的结构性分析,指出习惯是因果推理这一心理活动的生成机制。这一分析体现出休谟哲学的自然科学色彩,同时也揭示了其积极性和建设性的一面。

刘天昊同学报告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郑智杰同学以《论分外行为“全有抑或全无”悖论及其解决方案》为题进行报告,厦门大学印芸菲同学点评。该论文针对“全有抑或全无”悖论,他认为霍顿提出的“最优利他主义”方案和穆诺兹等人提出的“纯粹证成性理由”方案各有不足,而基于罗尔斯的“人类之爱”概念可以拓展出新的方案。这一方案强调,分外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对共同善的情感追求,次优行为虽然在逻辑上可行,但因行为者承受愧疚等隐形成本而在道德直觉中被否定。该方案保留了分外行为的自愿性和伦理价值,为悖论提供了兼顾理性与情感的解答。

郑智杰同学报告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马煜书同学以《恩格斯的女性解放思想》为题进行报告,厦门大学安贵娴同学点评。该论文以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围绕这一思想的两个关键命题,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总结了女性解放的路径,突出了恩格斯在性别研究视域中的方法论革新。通过分析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激活其方法论的解释潜能,以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中持续焕发批判活力。

马煜书同学报告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周周同学对厦门大学辜樱婷同学的报告《反对信念形成的“道德入侵”》进行点评,认为报告综述详实、条理清晰,并期待对道德入侵带来的严重认知后果展开进一步论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张芷悦同学对厦门大学赵若曦同学的报告《米塞斯人类行动学对康德哲学的创造性改造》进行点评,认为报告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期待其进一步考究术语运用、明晰对重要概念的说明。

周周同学点评

张芷悦同学点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王斌范老师对第一场报告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与点评。他首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在学术探索中不断进步。随后,王老师逐一点评了五位报告人的论文,并从如何增强论文创新性、如何更好彰显学术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更重要的是,王老师还对学术辩论的技巧进行了深入拓展,为同学们未来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王斌范老师点评第一场报告

第二场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王凯立老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曹承冠同学以《及物言仁:程颢仁学中“物”的维度》为题进行报告,厦门大学岳思翰同学点评。该论文以本体论下的“物”为视角,依托“一体”“知觉”与“生生”三重诠释维度,以“浑然与物同体”的命题为切入点重审程颢仁学,旨在突破传统“一体-知觉-生生”框架中“物”的附属地位,揭示其作为仁体发用枢纽的本体论意义。

曹承冠同学报告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曲劲羽同学以《王阳明论“知”与“恶”的关系——以〈拔本塞源论〉为中心》为题进行报告,厦门大学林广健同学点评。该论文通过阐释王阳明的经典文本《拔本塞源论》,讨论了其对“良知”道德本心的建立以及对过度追求“知识”所带来的功利私欲蒙蔽之“恶”的批评,认为这一思想继承了张载对“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是朱陆之辩中“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曲劲羽同学报告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孙煜鑫同学对厦门大学高彦焯同学的报告《杨朱哲学内在逻辑的建构——基于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尝试》进行点评,认为报告创新性强,逻辑清晰,期待其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研究目的、进一步阐释杨朱对于死亡平等观的逻辑论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曹承冠同学对厦门大学易佳琪同学的报告《“道”何以重要?——〈黄帝内经〉之“道”新探》进行点评,认为报告选题颇具新意,论述详实丰富,期待其进一步考察与“道”相关的其他哲学文本和中医典籍、对文本原初语汇作更为深入的疏解、对“道”与“体道”概念进行更为细致的辨析。

孙煜鑫同学点评

曹承冠同学点评

第三场报告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王斌范老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拔尖计划代表吕奕霖同学以《世界性与时间性视域下的AI艺术批判——对“AI艺术能否取代人类艺术”的再审视》为题进行报告,厦门大学李宏宁同学点评。该论文以存在论为视角,依托“世界性”与“时间性”两个生存论维度,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AI艺术能否取代人类艺术的问题进行考察,旨在反思技术逻辑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深刻塑造,厘清AI艺术与人类艺术各自的价值定位,推动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作共生。

吕奕霖同学报告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李忆宁同学对厦门大学颜西嘉同学的报告《走出实验室的枷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心理学的现实解放——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行点评,认为报告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期待其对于心理学脱去实验性后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强基班张梓晴同学对厦门大学沈约同学的报告《桂冠、雕塑与埃斯特惕克》进行点评,认为报告系统梳理了古希腊美学的思想发展脉络,期待其对于概念的界定更为清晰、对于引文的解释更为深入。

李忆宁同学点评

张梓晴同学点评

至此,学术论坛圆满落幕。在随后的本科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2024级本科生兼职辅导员黎嘉乐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首批强基计划学生的学习经历,勉励同学们不断沉淀自我,注重经典名著的阅读与学术能力的提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博睿班本科生、武汉大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王晨皓同学则分享了自己作为哲学拔尖计划的学生,在武大哲院学习生活的感受,特别强调了哲院自由开放的氛围给他带来的深远影响,鼓励大家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拓展自己的更多可能。

黎嘉乐老师分享感悟

王晨皓同学分享感悟

此次“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强基本科生联合论坛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高度重视强基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广阔平台,对于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学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搭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生交流互动渠道,为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的强基人才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