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日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17级建筑学(卓工班)本科优秀毕业设计展在专业教学楼东大厅拉开帷幕,一批建筑学专业学子圆满完成了五年制本科学习,喜获2022届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
武汉大学建筑学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理论素养、出色的设计能力、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卓越建筑师和相关领域精英为目标,。2013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连续四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21年评估为“优秀”(有效期6年),具有建筑学专业学位授予权。
本次展出的作品,为第一批通过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答辩且被评定为“优秀”的设计图纸及模型。其中,“Future community——生命化的城市立体生长社区”、“扩展现实技术应用背景下元胞自动机辅助校园空间资源重新分配”、“云上迷城:碳中和背景下模块化未来社区”等作品思考探究了未来城市与社区的新兴课题;“举重若轻—汉口大智门茶文化体验馆设计”、“南京方舟—金陵造船厂改造更新设计”等作品则对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研究型设计;同时“与自然共振——对非人才培训中心建筑设计”、“基于多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设计”、“LEARNING LAND——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改造设计”等作品则对教育类建筑进行了创新设计。展出作品异彩纷呈,展现了同学们建筑创作的热情与才华。
部分展出作品简介如下:
【题目:Future community——生命化的城市立体生长社区】
作者:王瑶(指导教师:兰兵)
设计说明:本设计立足于可预见的未来,提出生命化的立体生长城市未来社区。从未来城市社区的开发趋势、进化趋势、需求新趋势总结出科技化、生态化、人文化、系统生命化的关键发展方向。并结合对于社区街区尺度、开放趋势、社区结构等的分析,提出小街区密路网窄马路的高密度、多层与小高层结合的围合公共庭院式的未来社区基本结构。
在基本结构之下,充分利用SI理论进行预制装配化生产。不变体(基于1.5m模数的各横纵向结构搭建起社区的“骨骼”;核心筒的插入;交通系统的联系)。可变体(同样基于1.5m模数的(可伸缩)单元体、可转换功能的汽车库楼板系统、厨卫单元、立面单元、可变遮阳.. )。让未来社区可以不断地被基于用户的需求而被再设计与产生弹性灵活的变化,设计出来的社区为用户服务,又允许用户反馈,社区本身被进一步设计,不断更迭。
例如,随着科技( VR/AR )、社会的发展,在未来“居作一体”的发展下,人们对私家车的需求逐步减少的同时,一部分原本用作地面立体停车的空间被逐步开放出来,转变为办公、双创等公共空间,抑或是扩大其上部的屋顶种植温室。
多维度多层级的系统化的未来社区,让社区更好地与城市、与自然、与人相融合。
【题目:与自然共振——对非人才培训中心建筑设计】
作者:卢烨鑫(指导教师:杨丽)
设计说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武汉植物园作为中-非中心依托单位,缺乏专门的留学生公寓,现有的住宿资源非常紧张,生活配套设施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方案旨在缓解逐年增多的非洲留学生的住宿资源压力,并改善非洲留学生的教学与生活配套设施的条件。
方案为带有非洲元素的教育综合体。面对组织复合的功能、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建筑文化的交融性这三大重难点,方案针对园区内建筑面积紧张、建筑功能单一、活力不足、建筑文化交融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在读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积极回应了使用人群的特殊需求,将学习、生活、居住功能进行复合组织,在户型组团设计中置入活力节点,设计不同户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方案采用“与自然共振”这一主题,使用了柔软边界、开放廊道、架空渗透这三条设计策略,使用了垂直绿化技术,将中华文化与非洲文化相结合,赋予了建筑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向非洲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
【题目:基于多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设计研究】
作者:夏凤(指导教师:胡思润)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基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的空间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的背景:建筑频繁的拆除和新建浪费了大量资源,图书馆的空间趋于自由和开放,学生多以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为主。选择了武汉市汉南区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高校图书馆这个实际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多义空间的概念,希望创造出具有可变性、适应能力强的图书馆空间,空间在同一时刻具有不同功能,在不同时刻具有多种功能。强的适应性有利于建筑在不同时期容纳不同功能,增强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在建筑形态、平面、构件、空间等多个方面打造了多义性空间,同时借本次研究归纳出一套适用于公共建筑的多义空间的设计策略。
【题目:扩展现实技术应用背景下元胞自动机辅助校园空间资源重新分配】
作者:黄阅微(指导教师:毕光建)
设计说明: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为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开启了崭新的纪元。“元宇宙”概念整合多学科、多技术,被认为是集成与融合现在与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它将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革命,进而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更高维度的新型社会形态。若在元宇宙中人类仅凭虚拟现实工具就能完成大部分生活活动,现实世界的空间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现实世界的空间资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元宇宙背景下,建筑师又如何发挥新的价值,是本设计想要探讨的问题。
【题目: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改造设计】
作者:陈伊诺(指导教师:张翰卿)
设计说明:本次毕业设计题目为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的复合化改造设计。保留场地北侧工学部体育馆,根据原有结构进行改造;拆除南侧工学部老体育馆,在此新建多层体育馆,并与北侧体育馆融为一体。解决原有体育馆功能单一、场地闲置等现存问题,通过功能复合化设计营造更为高效、多元的工学部体育空间。充分考虑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日常锻炼的需要,提供尽量多的运动场所和活动空间。
【题目:举重若轻—汉口大智门茶文化体验馆设计】
姓名:辛文玥(指导教师:郑静)
设计说明:城市更新存量化背景下,城市中许多的遗产建筑占据了城市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发展,目前对于遗产建筑的价值认定不再仅有历史价值,更有其现实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价值融入时代发展才是对遗产最大的保护。因此,选择了对大智门火车站进行改造,使其在区域内利用其独特历史和艺术价值去活化整个区域发展。
设计创新点在于采用轻型建筑进行遗产改造,进行了一种可逆的改造尝试。轻型建筑是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方式,它拆装方便、轻质、空间灵活等特点,都可以运用在遗产的再利用设计中,去实现遗产更新的临时性和可逆性。因此本设计运用轻型建筑这一策略去研究遗产再生中的轻与重。
同时,设计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确定改造定位为“万里茶道”茶文化体验中心,从遗产建筑中提取出具有代表风格的拱元素进行现代化转译生成”重“的历史的展览空间,结合”茶盒“轻型桁架设计灵活平等的茶艺集市空间,在遗产建筑内部新旧彼此独立共生,新的置入,为遗产建筑带来了更丰富的展示视角,是大智门火车站即是展示空间,又是其中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让人们在历史中穿梭,感受”万里茶道“文化,体验汉口茶生活,探索各种茶文化的交融和互动。
【题目:LEARNING LAND——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姓名:杨昕宇(指导教师:袁雁)
设计说明: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学术研究、馆际交流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设计的设计主体为7000平方米的图书馆(隶属文理学部)建筑,要求该建筑立足于未来校园的环境特色,顺应21世纪的校园文化,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读书和交往特征,在传统功能上有所创新。
本设计旨在探讨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存在形式,创造出一个可以容纳多种学习场景的学习行为容器。同时,华中农业大学承担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襄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求,旨在培养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高校学习中心作为传统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强调学习的社会属性,更符合万物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未来高校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过程起到促进作用,也顺应了该校区的功能定位。宋瑞琪对高校学习中心进行了这样的定义:高校学习中心是集合传统图书馆、教学空间、信息中心、学习社交以及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校建筑,是一种以高校学生为中心,为自主性学习提供便利服务的新建筑。
此外,介于华农的农业背景,本设计参照庭院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素雅的学习场所。
【题目:南京方舟—金陵造船厂改造更新设计】
姓名:姚翀(指导教师:童乔慧)
设计说明: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在卫星照片和现场照片上见到了船体在龙门吊下施工的场景。这是船厂最为有代表性的景象, 也是龙门吊存在的意义。若新建筑的形体没有对该场景进行回应,金陵造船厂厂址关于“造船”两个字的记忆将仅流于讲述,是场所精神的极大损失,也会使得对关键构筑物——龙门吊的保存缺乏场景性的利用。 根据船在造船厂维修和建造的实际场景,通过抽象化的手法概括其形象特征,用三角折面对船的流线型进行模拟, 使新形体既和真实的船相似,又有新意。形体的模仿必然带来相似的狭长的空间形状,结合对“艺术传媒”功能的 细化,赋予建筑区级图书馆的功能,巧合形成了“载着人类知识的船”的意味,即“方舟”。过一种改变功能改变风格的重现,来保留原来功能的历史记忆,延续场地的历史文脉,同时也给予建筑独特的空间体验。
如何利用场地里的龙门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丰富性,两个龙门吊一个作为功能性存在,一个作为景观性存在。功能性龙门吊负责为展厅搬运货物,景观性龙门吊和折面地景产生互动,营造具有趣味的广场空间。
【题目:功能复合化背景下的高校体育馆设计
——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改扩建为例】
姓名:胡万莹(指导教师:张翰卿)
设计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高校公共建筑的建设迎来高潮,面对逐渐紧缺的校园建设用地,高校公共建筑开始趋向复合化设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相较于国外高校体育中心,国内高校体育馆大多因追求大规模、大体量、标志性等原因而忽视了师生们的实用性需求,导致建筑空间单一、利用率低下。基于这一背景,本次设计旨在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改造为例,通过空间层叠以及不同时间的功能置换等手段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实现高校体育馆功能复合化,为师生们打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云上迷城:碳中和背景下模块化未来社区发展研究】
姓名:毛益丁(指导教师:胡思润)
设计说明: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每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城市社区总会面对空间失序,居民满意度较低等问题。社区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运行,逐步提升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社区设计应当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社区设计的缺陷,创新性地发展因地制宜的未来社区设计方法。
本文在国家推行的碳中和政策,碳达峰目标为背景,模块化设计为主要设计手法,超图逻辑为主要设计策略,针对珠海市横琴岛横琴科学城居住区地块进行调研分析,反思场地现存问题,针对社区未来发展,通过对该区域社区的设计探讨未来社区的可能性,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同时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
(通讯员:杨丽、黄阅微、汪正慧)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