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班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访徐玉明老师
编者按:哲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在长达近10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抓住本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凝练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强基计划,心理学专业于2021年初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鉴于哲学专业细分出多个专业方向(哲学基地班、现代哲学国际班、宗教学班以及2020年开始招生的强基班)的现状,学院于2020年底开启了“培养小组制度”,由专业教师(含外教)组合成多个培养小组,负责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或修订已有的培养方案,凝练各个班级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等。此次邀请的四位被访谈者,都是各个培养小组的组长或主要协调人,他们将向我们讲述这些专业方向的历史、培养特色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通讯员 肖彭生 史可欣)武汉大学的宗教学系成立于1997年,2001年时开始招收宗教学专业的本科生。尽管相比于学院的其他本科生班级而言,宗教学班的规模始终较小,但经过了20多年的专业建设,宗教学的本科生培养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前行。作为宗教学培养小组的协调人,徐玉明老师积极参与了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肖彭生、史可欣:我们宗教学系的创始人是段德智老师,宗教学系有怎样的创系和发展历史呢?宗教班采取分流招生的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徐老师:先说创系,实际上我们宗教学系的创系时间非常早,是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第二所宗教学系。从1995年开始,段德智老师就开设了宗教学概论的课程。1997年宗教学系正式成立。成立之后,宗教学系开始快速发展。1998年设立了教学硕士点。1999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首批博士点立项。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通过,设立宗教学博士点,成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设立的第四个学科博士点。2001年,宗教学系开始招收宗教学专业的本科生。至此,经过7年时间,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已经初步建成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培养单位。据我的了解,在宗教学系成立的初期,宗教学系的招生办法采取统一招生的方式。后来经过仔细的考虑与论证,宗教学系开始采取哲学大类招生,然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的办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阶段能够打下扎实的哲学基础与视野;另一方面,分流的办法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创系初,考虑到实际情况,宗教学系的本科招生是隔年一次,采用分流的办法后同样也是隔年招生。直至近几年,学院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宗教学系开始一年一分流进行招生。这样的改变是希望更多有兴趣的学生能够进入宗教学系学习,不会因为学制的原因错过学习的机会。
肖彭生、史可欣:我有注意到宗教学系相对于哲学学院的其他学系来说,规模相对较小?
徐老师:哲学学院下设三个系:哲学系、宗教学系和心理学系。宗教学系现在设有一个教研室,确实规模相对较小。这是基于建系以来段老师所提出的求真务实的理念,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学科建设时,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脚踏实地,尽可能合理地进行筹划,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宗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其中包含很多宗教学的研究方向,需要面对诸多的宗教现象开展学术研究,而一个高水平的宗教学系应当将这些内容都包容进来。但是经过全面地考虑,段老师及他的建系团队认为这样的学科建设思路并不符合我们学科建设的实际,也不符合务实的理念。第一,过于庞大、无所不包的宗教学系势必需要人数众多的科研教学队伍来支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乌托邦式的“大而全”的构想难以开展,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们建系的时间点,尽管在国内很早,但是放眼国际学术界,尚属于后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集中力量形成优势的学科和学科生长点,以之为圆心带动相关宗教学研究的推进。在宗教学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在佛教研究、道教研究以及西方中世纪宗教哲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并在宗教学原理、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伦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三四十部研究专著,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肖彭生、史可欣:老师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改革?
徐老师:宗教学系的教学科研团队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本科生课程改革,近年来也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们的课程改革重点是要突出宗教学的眼光,希望通过课改,进一步强调对宗教现象、宗教本质以及宗教发展规律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强调全球化眼光和多元的视角。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目前正在教研室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也能以自身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教研室规划利用现有资源,将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想法实现出来。近年来,宗教学系一直在丰富并深化宗教学系的课程。一些老师提出的设想是希望开设更多专题研究的课程,以此为思想史课程的补充和深化,例如阿奎那思想研究专题,或者断代史的专题,给高年级的学生深入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机会。此类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还有很多,教研室也在进行总体评估和资源整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方案的形成。
肖彭生、史可欣:这或许需要将一些基础课程提前?否则课时的安排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徐老师:是这样的,我们可能会考虑是否能够将一些更基础的课程下沉到分流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所理解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宗教学课程的板块分类。第一个板块是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需要单独列出来,因为这是一门学科统领性的课程;第二个板块是关于宗教与宗教现象的基本知识的课程,例如对各种宗教的概论性课程;在此基础上的第三个板块是宗教研究性课程,例如西方宗教哲学史、中国宗教哲学史,以及不同宗教的原典选读课程;此外,还有宗教学分支课程板块,例如宗教伦理学、宗教心理学、宗教人类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提前开设或者并行开设。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系统的渐进体系。课程改革方案会从务实的理念出发,希望能提供更多的从宗教学角度的对于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和人性方面的思考,体现了我们学科的包容性。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科阶段的宗教学学习过程,达成对宗教现象以及其他的社会现象的理性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
肖彭生、史可欣:社会上存在很多对宗教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些误解,例如认为我们学习的可能是念经之类的。我们专业是否有一些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宗教学有什么就业优势呢?
徐老师:宗教学系的毕业生就业方向相对比较多元,可以胜任社会各界的工作。往年的宗教学系毕业生有的进入企业工作,有的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也有同学选择继续升学,或者转专业升学。他们其中不乏很多都在各自的工作或科研领域收获了优秀的成果。宗教学专业的特色就业方向是在相关宗教事务的政府管理部门就业。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就业优势。宗教学系一直积极地开展基于学科优势的社会服务,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服务社会。宗教学专业的学术培养为毕业生胜任这些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和优异的能力。
肖彭生、史可欣:宗教学系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怎么进行呢?想要学好宗教学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努力?
徐老师:我们刚才已经谈到,宗教学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当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自己暂时还不熟悉的文化现象要避免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关注宗教现象、与宗教相关的记录与报导,积累现实材料和思考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明确宗教的研究必须在学理层面进行。我们通过宗教学专业的学术思维的训练,在面对诸多宗教思想与宗教现象时,需要对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发展规律有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把握。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期待自身对研究对象持有更多的理解力与包容。此外,在日常学习中多进行学术阅读,提高外语水平。对宗教学专业来说,我们需要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包含英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学术文献与资料,例如佛教文献使用的梵语、巴利文;西方诸多宗教文献所使用的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希腊语。宗教学的学术阅读,在要求阅读内容广度的同时,也要求深度的理解,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地磨练自己。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宗教学专业的学习,深入理解诸多宗教的思想、文化、历史与现状,在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能够实现出宗教学研究的理性立场与包容性。
肖彭生、史可欣:徐老师认为理想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徐老师:我认为理想的学生,是多样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版。宗教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武汉大学宗教学系的各位老师的悉心培养下,能够对宗教学与宗教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分析宗教现象的原则与方法,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我也希望宗教学专业的学习能够将求真务实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宗教学专业的学习能够理性并客观地认识自身,发现自身的潜力、优势与不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探索精神,发挥自身优势,使用好大学的学习时间充分补足短板,为自身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