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首页 > 活动动态 > 正文
【2021年“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哲学学院分论坛】学院培养小组系列访谈之一——访廖璨璨老师时间:2021-07-16

基础博睿:哲学基地班的传统与变革 ——访廖璨璨老师

编者按:哲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在长达近10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抓住本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凝练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强基计划,心理学专业于2021年初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鉴于哲学专业细分出多个专业方向(哲学基地班、现代哲学国际班、宗教学班以及2020年开始招生的强基班)的现状,学院于2020年底开启了培养小组制度,由专业教师(含外教)组合成多个培养小组,负责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或修订已有的培养方案,凝练各个班级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等。此次邀请的四位被访谈者,都是各个培养小组的组长或主要协调人,他们将向我们讲述这些专业方向的历史、培养特色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通讯员 张锦悦 李澳佳 )作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哲学专业,哲学基地班即将迎来一场变革,在培养理念与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所变动。为了更加全面地向同学们展现哲学基地班的专业特色以及培养方案的调整,帮助有意进入哲基班学习的同学深入了解本专业,我们于2021312日采访了廖璨璨老师,她是哲学基地班(自2021级更名为哲学博睿班)培养小组组长,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推动者之一。

张锦悦请问哲学基地班与国际班的分流是从何时开始的?能否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哲学专业的办学历史?

廖老师:哲学基地班成立于1994年,是哲学学院最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哲学类专业。我们院的潘磊老师、吴昕炜老师都是哲基班的老学长了,我自己也是2005级哲基班的,作为班导带2016级哲基班一直到他们去年毕业。国际班以前叫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从2000年开始创办,当时是希望培养一批能够融贯中西,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直接与世界哲学界对话的哲学人才。2010年在程炼老师的主导下,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改名为现代哲学国际班,更加突出分析哲学方向的培养,注重与国际哲学培养方式接轨,成为国内闻名且独具特色的哲学本科专业。

张锦悦那是不是跟国际班相比,哲基班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的变动更小一些?

廖老师:整体上是这样的。哲基班的师资队伍是比较全面且稳定的,可以说学院哲学系的大部分教师以及心理学系的部分教师都是哲基班课程以及培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基本不会出现因老师流动而导致课程缺位的情况。但我觉得正因如此,哲基班的实际教学和培养环节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次学院成立哲基班培养小组,以及修订培养方案,正是希望使得这个班的培养特色更加明确,培养环节更加合理,师资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整合和发挥。

张锦悦听说哲学基地班之后会改称为哲学博睿班,在培养方案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这样的变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廖老师: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提炼和强化专业特色。正如刚才所谈到的,哲基班由于基础性和综合性比较强,学习的课程相对更广博全面一些。但是全面性如果缺少特色,就会流于粗浅。因此培养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提炼并强化了博睿班的培养理念,整体性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能够具备由博返约的能力。二是基于培养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选课指南。之前的专业选修课在排课以及学生选课方面,进阶性不够清晰,学生无法依据培养方案作出合理的选课规划。实际上哲基班的专业选修课非常丰富,但根据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去规划选课,或者仅仅出于一些现实而非专业培养的原因来选课。这些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更希望的是充分挖掘和发挥学院的师资优势,并且使得这种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地体现在对本科生的专业培养中。

所以培养小组首先明确了哲学博睿班的培养理念——“中西贯通,史论结合,原典研读,学科融合

中西贯通这一点以前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就非常强调,注重一种国际化的比较视野,而博睿班在这种视野下突出博雅教育,而不是仅仅强调某种方法或者某个方向,这一点在本科阶段尤其重要。换句话说,在中西贯通的培养理念下,我们学生所学到的更多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像一个具有很多接口的大平台,为学生提供在后本科阶段进入某个领域或者方向深度钻研的可能,同时又使得学生的深入研究有更广的关怀。

在方法上强调史论结合,这也意味着博睿班一定会有哲学史的课程,这一点可以说是我们与国外很多哲学系不同的地方。虽然培养理念首先强调中西贯通,但并非是在中国做一种嫁接性的哲学研究,而是结合自身特色的哲学培养和研究方式。史论结合是武大哲学系的传统,在国内北大哲学系跟我们是比较一致的,像老一辈的萧萐父先生就特别总结了哲学培养的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学习哲学史和做哲学二者之间是不冲突的,学习哲学为什么要学哲学史,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有讨论,比如北大的吴天岳老师有一篇《向哲学史说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平正清晰,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其实问题不在于哲学史课程该不该有,而在于选择怎样的哲学史,具体到本科生的教学中就是哲学史的课程如何讲授。我自己一直在上中国哲学史的课程,对于这一点也一直在探索和尝试中。

培养理念的第三点是原典研读。原著课本来就是哲基班的特色,像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等,这些都是哲基班的必修课,以后的博睿班也会保持下去,而且会作为专业选修课中的核心模块,在课程设置以及选课要求上都会进一步加强。其实毕业这么多年,有时和以前的同学交流,大家往往对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踏踏实实读过的那些经典却依然清晰,而在阅读经典中所培养的思维能力可能会让人终身受益。

最后培养理念还强调学科融合。以前哲基班的专业介绍里有六个字——“宽口径、厚基础,其实就很能体现学科融合的理念。其实这也是现在中国大学专业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方向吧,比如我们学校弘毅学堂的PPE专业就是哲学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结合,马上要办的PLE专业就是哲学与法学、经济学的结合,还有传统的人文班就是文史哲的结合,都需要哲学的训练。这说明良好的哲学训练能够使得学生具有一种打通不同学科壁垒的能力,所以我们哲基班的同学跨专业保研或者考研到其他很多人文社科相关的院系和专业,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具体来说,这次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上主要有三点改动,一是对大类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做了调整,细致到具体开课的学期,保证学生在进入进阶性的模块课程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对专业选修课进行模块化的设置,将其分为四大模块,并对每个模块的类别以及学分要求给出具体的选课指南,体现专业培养的进阶性,以此来指导教师开课和学生选课,避免出现高阶课设置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还不完善的低年级。三是体现中西贯通的理念,除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比较性的视野,在师资上也有多位外教加盟,并且还有特色模块中的比较哲学、专业德语、古典拉丁语基础等课程,在语言学习、方法视野、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师资等方面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西贯通培养。

这里我想再特别讲一下博睿班的专业选修课,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模块课程。我们划分了逻辑与科学素养类原著研读类专题研修类以及特色课程四个模块逻辑与科学素养类模块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博睿班的同学具有多种专业方向选择的可能性,并不一定都会进入逻辑学或者科学哲学专业深造,但是在现代学术意义下的哲学培养和研究中,逻辑性、科学性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基本的能力。原著研读类专题研修类是课程数量最多的模块,也是两个核心性的模块,突出体现我们前面所讲的原典研读、史论结合的培养理念。原著研读类注重训练学生对哲学原著的深入研读和思考,专题研修类则引导学生在主攻专业方向的专题课上进行深入钻研和提升。特色课程模块以方法和语言类课程为主,期望为学生提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我们院在近几年来人才引进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引进了多位具有海外学术背景且专业外语能力突出的教师,这次修订培养方案也与这些教师做了沟通,增设了这些特色课程,可以说是尽最大可能将学院的师资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除了一些此前同学反馈教学效果不好而取消的课程,以及应专业培养的要求和学生诉求而增加的课程之外,课程库整体上还是继承了学院一直以来的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组对这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并分成能够体现进阶性的模块。这种模块化的选课方式对于学生是指导性的,它不是强制的,在这套模式下学生依然可以而且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量身定制一份自己专属的课程方案。根据培养小组的前期调研,目前国内外顶尖的高校哲学系基本都进行了模块化选课的培养方案,坦率地说,我们院这次并不是什么创新性的做法,更多是针对既有问题而做出的改进。但是,每个高校由于学科特色以及师资力量的差异,在具体的模块课程设置以及选课方式上差异非常大,因此这次也是我们根据学院自身特色做出细致设计,像比较哲学类的课程、专业外语的课程以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这些都是武大哲学学院的特色所在,而且也只有在博睿班的培养理念和课程方案中可以实现。

张锦悦哲学学院的就业率在全校是名列前茅的,我自己作为一名即将本科毕业的学生,对于就业和进修也比较关心。那么根据往年的经验,哲基班同学们的毕业去向大致是怎样的?

廖老师首先是保研。哲学是基础学科,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比较多,而且保研率相对于学校其它专业来说也比较高。以保本专业为主,也有同学跨院校保研、跨专业保研,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比如我做班导带的16哲基的同学,保送到本专业的同学,北大2人,人大3人,复旦1人,武大5人,跨专业保送的有人大应用经济学的、武大文学院的、央财心理学的等等。然后是出国留学,有意向的同学一般会在大二下、大三上的时候开始着手准备,包括申请文书、语言考试等等,16级毕业碰上了新冠疫情,出国的同学其实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过同学们还是成功地申请到了比如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和境外的名校,还有的同学因为offer不能defer,只能gap一年重新申请,有的同学在家上网课。总的来说,疫情对准备出国的同学是影响最大的,同学们也要周全考虑,做好准备和预案。然后是考研,和保研一样,有考本院本专业的,也有跨院校和跨专业的。16级考本院本专业的两位同学都非常顺利,而双跨是最难的,16级有一位同学考人大社会学就是双跨考研成功的。以上这些通过保研、考研或者出国继续读研究生的都属于继续深造,其他还有一些同学会选择直接就业,包括进入企业工作、考公务员或者选调生,以及自己创业。去年寒假疫情期间,我问班上一位同学找工作的情况,他说自己正在创业,而且他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搞创业了,很有想法。还有一位同学考上了家乡的选调生,工作半年多也成长和锻炼了不少。可以说哲基班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非常多元,有的同学选择继续从事哲学专业的学习,比如我当年本科哲基班的同学有大概六七人现在学术界工作,比如中国社科院、西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当然还有留在我们本院工作的。有些同学就没有选择做学术,或者说没有做哲学专业的学术,而是选择了其他的学科,比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学科融合的培养理念,哲基班的培养在这方面是非常开放的。

张锦悦廖老师在哲学院的教学经验丰富,与学生们也有很多接触,可否分享一下您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的心得体会?

廖老师:其实我在学院还只是一位比较年轻的新手教师,论经验和成绩方面比前辈教师们还要不小的差距。对我个人来说,对待学生培养首先就是要真诚。我自己平时跟本科生接触得比较多,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真诚对待学生,真诚地对待教师这个职业,包括真诚地进行教学,真诚地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

其次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引导,包括专业和人格两方面的引导。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在大学除了专业的学习,其实还特别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规划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要知道如何选择,懂的如何规划,还要敢于承担选择所带来的或好或坏的结果。比如高中阶段就没有那么多的自主选择,大多数同学的目标就是把高考分数考得越高越好,因为分数高就意味着选择权更多。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以前去招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同学其实真的没有去想过自己想学什么或者擅长什么这些问题。到了大学,选择和规划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尤其是本科阶段,我们同学的选择非常得多,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比如关于选课,有的时候是因为听说某门课给分高、要求少,或者是因为好朋友或者室友选了;比如有的同学听别人说考研一定没有保研好,保本专业的没有跨专业的好,就一定要去追求那个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所以重要的是要挖掘自己的优势,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以自己的劣势对标别人的优势,没有考虑自己到底适合什么。

特别想说的是,选择的能力对于哲基班或者说博睿班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个班能够提供的课程选择非常丰富,专业方向非常多元,哲学方法也非常多样,学生要通过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博睿班的综合性不应该是大杂烩,正如对于专精如果不能做好,就会成为偏执,对于博通如果不能做好,就会流于浅薄。

专业方面的引导对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来说也特别重要。新生刚入学对于哲学了解得很少,尤其像我自己高考是理科生,刚进大学的时候,上课一听到什么本体论、认识论、现象与本质之类都是懵的。低年级的哲学基础课特别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能够以直观和理性思考的方式来感受并进入哲学,我自己上大一基础课会倾向于帮助同学们把哲学文本还原到基础性的哲学问题,也尽量少用那些哲学圈内黑话,等到高年级课程中再把学术界的讨论以及相关理论不断带入到课程中。至于人格方面的引导,不像专业知识那么明确,也很难在短期内判断有没有实效,但往往比专业引导更重要,也更难。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就是两方面可以互相促进了。

张锦悦:感谢廖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的采访让我获益良多,对于哲学博睿班培养方案的改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再次感谢!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