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子寒、张芳)2020年6月7日至20日,武汉大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并没有如往常一般由一张张纸质试卷作为载体,而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在虚拟的数字媒介中完成,假设站在2019年的期末远观今日,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未来科技感的考试盛宴。在本科生院的统筹安排、任课老师的认真组织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之下,线上考试通过采取多种考试方案、利用各类网络考试平台按计划顺利开展,为本学期的线上教学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线下线上 提前准备
自2月17日开始进行本科生线上教学以来,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密切配合下,全校本科教学的列车已经平稳顺利地步入了轨道。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的步伐和节奏也丝毫没有被打乱,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考试工作紧接着成为一项检验学生的线上学习成效的重要课题,本科生院提前考虑期末考试的相关事宜,并做好预案。
4月8日,教发中心组织了一场关于线上教学期中考试形式的圆桌会议,来自6个不同学部的14位老师齐聚线上,进行了一次关于线上考试的研讨。在这次研讨会中,生命科学学院的高向东老师提出:“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倒学生,而是督促学生复习、掌握所学知识。”基础医学院的何春燕老师认为:“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考试,可以通过限制考试时间、设计无法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打乱题目和选项顺序等方式防止学生作弊”。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郭凛老师也提出了线上考核应注意的问题:“很多基础性课程采取封闭集中、流水改卷形式,但如今这种形式很可能无法适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思考。” 老师们讨论认为,应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本身而不是成绩。无论是何种形式,线上或是线下,应注重和回归考试的本质。

4月10日,本科生院召集各院教学管理人员在腾讯会议上集中讨论线上考核方式,收集各个院系的想法和建议。会后与对线上考试形式有疑惑和顾虑的学院教学秘书进行联系与沟通,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转疑虑为坚定,化分歧为共识。在综合考虑各学院的提议以及各学科的多样性、差异性后,本科生院制定了期末考核的大体方针:积极利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开放式命题形式进行课程考核;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在学生最终成绩中的比重,综合考虑多项考核指标;需要统一安排网络考试的课程可以申请开通“珞珈在线”考试平台和讯飞启明考试平台,学院也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和使用其他考试平台;对于少数理工科类的确不适宜线上考试的课程,可以申请等学生返校后在教室里进行线下考试。在经过反复商讨与慎重考虑下,本科生院于 4月20日下发了《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工作安排的通知》,为全校本科生期末考试指明了方向。
汇聚力量 保驾护航
考试方式的陡然变化对于习惯线下考核的老师是一次重大考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了提升教师利用网络设备的技能、增强教师对线上考核方式的把握,打通信息共享渠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仅召开研讨会促进校内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还邀请了校外教育专家讲解线上教学考核应注意的细节和重点。
4月23日,教发中心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余建波老师开展了《关于线上教学的课程考核如何组织》的讲座。余建波老师从课程考核、考核方式、考核工具、考核组织、成绩设置、成绩分析等六个方面深度剖析,把考试放置在线上的教学语境中重新理解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在线上实操和设计思路上给教师们多角度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参加讲座的教师们收获良多。

由于线上考试不能将学生集中到一个特定空间并在指定时间作答,缺少硬性监考环境,这对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各学院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集思广益,制定了适合自己学科的考核方式。
5月15日晚,测绘学院召开期末教学工作培训交流会,王中全副书记建议,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设备不全、心理压力等因素,多给学生完成的信心;在客观、规范的前提下,注意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做好各项环节的预案,在细节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该院党委书记孙萍表示,疫情之下对于特殊学生,我们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和关心,老师们和管理干部要发挥智慧、克服困难、平稳顺利的度过这一特殊的“线上”学期,在检验教学效果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副院长邹进贵要求在毕业答辩工作中实行“组长负责制”,让组长担起责任、落实分工,让师生积极配合,并在期末考试环节中做好准备及应对措施,要求对第三学期课程提前动员和准备,保证各项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为了真正发挥学生考试能动性和主动性,测绘学院的老师们在试卷命题、试卷答题、考试流程和试卷批改等方面“煞费苦心”,大胆提出了“开放命题”、“同题目不同数据”、“数据因人而异、网上随机生成”、“考试流程标准化”、“电子答题纸”和 “线上流水阅卷”等举措,完善线上考核机制。
教师们为了这次线上考试也下了不少功夫。物理学院的王建波老师深知传统的标准化统一命题考试不大适用于线上考试,因此,他在考试之前,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试卷。学生需要先做一套自己专属的预备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学号,通过设定好的算法形成一个多位整数,然后将这个整数渗入到所有大题里面,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专属试卷。这样一来,一场既能准确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难以作弊、具有自身特色的线上期末考试得以成型,并开创新之先河。
网络考试 实战检验
“已成功交卷!”这一提示语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不断出现在学生的手机或电脑上,这赋予了本次网络考试独有的仪式感。截至 6月7日,武汉大学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过随堂考方式已完成了全部课程的考核,紧接着从 6月7日至20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的线上考试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学生通过QQ群、微信群和学习通等诸多平台,认真作答。
许多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课程量身打造专属考试试卷,创新式的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如公共政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采用论文形式考核代替标准化试卷;大学英语的《新闻视听英语》利用"清华社英语在线"小程序,让学生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听力、阅读多种题型;《空间数据误差处理》专业课设有多套试卷,考试时老师通过QQ邮箱随机发放试卷,通过腾讯会议监考,两个小时后学生再通过QQ邮箱交卷。
“我觉得通过腾讯会议监考的方式是非常公平有效的,因为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同学们答试卷时的状态。而且老师会要求同学们写试卷时手不能碰键盘,查找资料只能用鼠标,这防止了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遥感学院的一位同学不无感慨地说。


疫情期间考试方式调整为网上进行,是一次适应性的改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这次考试不仅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完整版探索,其方式转变也触发了很多思考,让教师追本溯源,探究了考试的本质,重新审视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在线考试对于教学来说,不仅仅局限于工具层面,更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化模式,运用于最能大展身手的教学考核领域。努力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这些经验和感悟放在未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