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新闻动态>>正文
二十年青教赛映象 | 对话王欣:以人文关怀温暖大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0-06-22 | 所属部门:

 

 

教师简介

(王欣老师在江户东京博物馆)

王欣,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小说、戏剧等。近年来,参与多项省级课题,主持三项武汉大学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诸道听耳世间猿>对戏剧作品的受容》,并在日本《同志社国文学》、《日本学研究》、《日本人文社会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04年12月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13年6月被评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烛光导航”工程优秀导航师,2014年8月获武汉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12月获武汉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专业理论课程类)。

2018年,王欣老师荣获武汉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

本次访谈,教发中心与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王欣老师进行了一场精彩谈话。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细致入微,致力于带给学生完美的教学体验,她将心比心,用人文关怀温暖学生,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让我们走近王欣老师,一起倾听她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吧!


细致入微,用“欣”成就完美课堂体验

教发中心:您曾在2004年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为何时隔14年选择再次登上青教赛这个舞台?

王欣: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工作学习的机会,我觉得自己有很多改变和成长。时隔十四年再次参加青教赛,我首先是希望能借这个舞台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工作与进步;其次是想尽可能地展示与呈现近年来我在课堂上所尝试的、语言教学和研究思维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就是想通过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比赛环境,与其他参赛教师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2018年校青教赛外语学院选拔赛现场)

教发中心:您在参赛时全程使用日语,对评委来说存在巨大语言障碍,请问您认为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特等奖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王欣:其实在参赛前我也有同样的顾虑,外语类教学最好全程用外语进行,考虑到对于大部分评委来说有语言不通的问题,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针对每个教学选题都制作了中文版内容简介,以便评委能够了解课程基本情况。其次,在PPT的制作上我尽可能多地融入了图片和视频,通过较为直观的影像信息来弥补语言带来的不便。

同时,我在PPT及板书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了日文汉字,因为汉字是中日两国共通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和评委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最后,就是以饱满的热情、以多种方式和学生保持互动。在教学各项环节中,老师的站位、语音语调、举手投足,甚至是面部表情、眼神,都可以和学生形成互动。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不要忽视在板书环节与学生的交流。青教赛是要求老师进行板书的,采取边板书边讲的方式可以较好地维持课堂气氛。

(2018年校青教赛决赛现场)

教发中心:您认为2018年的比赛让您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王欣:首先,我感受到大学课堂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也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医学、体育、艺术类课堂的实践环节中,老师们使用各种教学用具以及电子虚拟场景,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形式。我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外语类教学中也可加以借鉴。其次,参赛老师们在教学中融入了前沿的研究信息,更加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使我更加有信心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继续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多思多想、不断实践。

最后,在备赛过程中,我和学生对课程内容反复交流和切磋,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这让我更深切地意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适时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样也有利于老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需求。

(并肩走到校赛决赛的外语学院师生)

教发中心:您在备赛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与心得可以分享给准备参加青教赛的老师们?

王欣: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的设置。比赛规定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把大量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非常重要,老师们要尽可能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第二,课程PPT的制作。PPT中文字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适当融入图片、视频等要素,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把握相关内容。当然在融入视频时,也要考虑视频内容的时长适宜。

第三,课堂板书的设计。课堂板书的排版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文字书写要规范,要边讲边写。第四,师生互动。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自己的站位、语调、面部表情、眼神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还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问题请学生抢答、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第五,改变教学观念。改变在课堂上单方面传输知识的观念,有意识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建立各种形式的沟通。


教学相长、将心比心,以人文关怀温暖大学课堂

教发中心:如您在青教赛总结反思环节提到的,外语教学涉及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教学的难点,您是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的?

王欣:关于外语涉及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我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我会和学生讲我读书时的一些事情,如在语言学习中犯过的一些小错误或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怎样改进等等。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日本文化。

在课堂上,我会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日本风俗文化,也鼓励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发言。此外,我很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如日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日本知识竞赛等。日语专业的本科生基本上都会有到日本留学的机会,我也会鼓励他们在留学期间多和日本学生交流,多了解日本文化,这对于他们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发中心:您的课堂互动丰富多样,您怎样看待互动的作用?您是怎样设计互动的?您是否有些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

王欣:我们一直以来都说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老师们可能很容易认为单方面的传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其实传道授业解惑的每一项,都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老师需要做的是通过知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实践者和实现者。因此,师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和学生换位,将课堂“翻转”,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结合课堂内容,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或者说是形式改变,不仅有利于老师了解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他们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度。

(基础日语课堂上的讨论、展示)

教发中心:您为本科生开设有《日本文学史》《日本戏剧赏析》《日本戏剧与文学》等课程,您在讲授过程中怎样保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王欣:这些课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以梳理文学发展脉络和解读文学作品为内容。无论是日语专业还是非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因此在基础知识方面,我以老师讲授为主。在讲授的基础上,我会针对相关时代背景、文学类型或文学作品列出一系列关键词。比如我们班有十二个同学,我就会列出十二个或十二组关键词,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互相协调,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做一个主题明确、结构完整的课堂展示。课堂展示的形式是自由的,气氛会比较活跃。

教发中心:您认为日语教学有什么特色与技巧?

王欣:关于日语教学的特色和技巧,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日语基础语法比较系统,汉字与中文有相近之处,而且假名的书写和发音都不是很难,所以日语入门是较快的,但在初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的发音,鼓励学生多背单词。第二,日语学习的教材和资料非常丰富,相关网站、公众号越来越多,十分便于大家学习,对教学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发言或课堂讨论。

第三,日本的动漫、影视剧很丰富,也深受年轻人喜爱,如果把这些内容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很好的效果。最后,武汉大学日语系的任教老师们都有日本留学及工作经历,较为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对日本大学的教学情况也非常熟悉,这应该也是我校日语系教学的一个特点。

(基础日语课堂上的讨论、展示)

教发中心:您和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您是怎样处理师生关系的?您认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欣:我的基本理念就是和学生做朋友,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希望学生对我是敬而不畏,这样他们才能轻松地跟我谈学习、谈生活。我认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包容、自信、公正的人。其次应该在学术上有见地,在生活中有追求。最后有责任心、有爱心也很重要。总而言之,好老师应该是一个相对健康和正面的形象。

(王欣老师在东京和武大学生小聚)

教发中心:您在教学中秉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您认为大学课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王欣:我目前的课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础日语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种是日本文学课,主要是结合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探究能力。在这两门课上,我的教学理念不太一样。在基础日语课上,我的理念是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在文学课上,我的教学理念则是希望他们能够勤提问、广阅读、多思考。综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多面”的人。我希望他们不仅能够注重自己的仪表,还能成为一个有特色的人,能够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多种兴趣特长,并能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我认为大学课堂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知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带着人文关怀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培养他们成为具备自由思考能力的人。通过大学教育使他们成长为能够勇于挑战、不懈努力,不断探究的实践者。


相辅相成、互通有无,促进教学科研共同发展

教发中心:您主持了一些教学类科研项目,您认为这类科研项目对您教学能力提升有哪些作用?您怎样看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王欣:我认为这些教学类的科研项目,能够有效促进我们对现有教材以及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对教材以及目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整和完善。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际课堂教学、和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同时,随着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加强、知识不断扩充、对前沿研究了解不断加深,我们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也会不断加深,并且能从相关领域、以不同视角来更加客观全面地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灵活、自由、同时又细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探究世界。

教发中心:您所在的“日本近代文学与战争关系研究”团队成立了学术工作坊,请问您认为学术工作坊制度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王欣:学术工作坊制度通过定期的交流活动,可以将一批兴趣点比较接近或研究相关性较为紧密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互通有无,非常有利于聚焦一个主题开展跨学科的系列研究。比如历史学院老师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料复印、分享给我们这些日语系老师进行研读,为我们提供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信息。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大家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半径,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通讯员:蒋晓婧、邓倩倩)

 

关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