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新闻动态>>正文
二十年青教赛映象 | 对话张晶:学生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奖杯
  发布时间:2020-06-11 | 所属部门:

 

教师简介

张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承担《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研读》《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等专业理论课,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中西通讲、核心通识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导读》、一般通识课《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与《20世纪中外名著鉴赏》的教学工作。作为中国慕课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的主讲教师,《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强国慕课课程。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LbSjzrOrplvk4ArWIbtr6kRiaMfGqBOnJay8ILxxv7Kl8gwA6pkdLY1qb9fDzsCN5NbJnml6FrWI1TsyVxH4t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上的张晶老师)

曾连续三年获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此外荣获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湖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16年,张晶老师获得武汉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

本次访谈,张晶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在教学竞赛中的收获与心得,介绍了自己提升教学技能的方法与途径,并且探讨了线上教学的利弊以及发展趋势。张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重视以及对自我的鞭策使我们印象深刻。作为武大青教赛历史上首位特等奖得主,她认为“用心上好每节课,学生的口碑是最好的奖杯”。让我们走近张晶老师,一起了解她的故事吧!


耕耘过程,好的结果往往水到渠成

教发中心:您是武大青教赛历史上首次获得特等奖的选手,您记不记当时得知获奖后的感受?

张晶:在得知自己获得那次青教赛唯一一名特等奖,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特等奖时,是有些意外。因为在观摩比赛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为参赛老师们精湛的教学表现而倾倒,感叹咱们武大藏龙卧虎、高手如林。回首备赛的过程,我又很庆幸自己能在青教赛中找到努力的方向,静下心来反思教学、体悟教学,在家人师友的鼓励下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精益求精地为之付出做到问心无愧,更在其中得到了锤炼与磨砺,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2014年我第一次参加青教赛,学院初赛时第一名的我在学部复赛时就被淘汰了。这次失败让我很受打击,但当时的我却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只是情绪化地归因为所讲内容不适合比赛、抽到第一个讲很吃亏等等。2016年,学院鼓励我再次参赛。在参加学部复赛之前,我还是有些茫然甚至忐忑的,因为不知道如何将平时教学、专业的课堂转化为比赛的形式,还能被不同学科背景的评委们所认可……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把精力放在考虑竞赛的结果,让自己被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左右时,比赛对我而言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对教学竞赛的认识,匠人通过工具将粗糙的原石打磨成圆润的美玉,教学竞赛是不是也能帮助我尽可能地将教学臻于完美呢?于是我开始仔细地挑选教学节段、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一有机会就讲给我的同事和学生听,一边听取他们的建议一边反复修改课件。我也终于体会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学设计的用心与否,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案例,甚至是不同的次序来讲,教学效果都可能大相径庭。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当我在琢磨这些“法”时,教学比赛不但没有成为束缚我的压力,反而给了我一次反思教学、提升教学和感悟教学的契机。

回过头来想,可能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正在做时不去想结果,认认真真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完善;做完后无论结果好坏都能坦然接受,而其实这时结果往往也不会太差

(张晶老师参加校青教赛决赛)

教发中心:您认为自己在校青教赛的表现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您觉得自己凭借着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优势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张晶:或许是做到了自然与自如吧。教学竞赛要去掉平时教学里不那么严谨的部分,但应保留个人的教学风格。回看比赛视频,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和平时上课的状态差别不太大,刚开始可能有一点点紧张,但紧张也可以让教学更有激情。平时上课前我习惯和学生们先聊几句,比赛前我也通过与评委们几句简短的互动来帮助自己放松,进入教学状态。平时上课时我喜欢和学生互动,比赛时我也设计了问题,请我熟悉的学生来到现场……于是,越讲越轻松,越讲越兴奋,仿佛只是把课堂搬到了赛场。

至于优势,我觉得可能是比赛时选取的教案与个人的研究相关,自己都很熟悉。我在讲这个部分的时候,还将自己最新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作为案例穿插了进去。在我看来,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学术眼光和前沿意识。同时我比较注重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层次感,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与和谐。教学设计很重要,教学设计的背后体现的是教学理念,是在全面把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诸多细节之后的具体设想和实践。没有设计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知识的堆砌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没有理念的教学就像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无法体现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的魅力。

教发中心:听说您参加青教赛时已怀孕4个月,有些老师可能会因此放弃参赛,您为什么坚持了下来?

张晶:其实直到比赛结束后我的同事们才知道我怀孕了,这说明我当时身材还保持得不错,看不太出来,我也没有特别告诉别人,因为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也很正常。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坚强的母亲在默默付出、认真生活。作为一个女性、一名老师、一位母亲,我和腹中的宝宝全程一起备赛,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挺幸福。不过当时也确实比较辛苦,身体上会有一些反应。但我觉得这对自己和宝宝来说都是一次珍贵的体验。孕育生命的母亲和教书育人的教师,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无私的付出、同样全程的陪伴、以及见证成长和成就彼此的满足,让我乐在其中。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LbSjzrOrplvk4ArWIbtr6kRiaMfGqBOnjJc6MYAUPV5Roe3UWOHd8e7yC1HYvTQDsR0uXzRf0c9LA06DyezKQ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张晶老师在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场)


打磨教学,学生是永远的评委

教发中心:如果请您为青年教师分享一些青教赛备赛经验,您最想分享什么?

张晶:第一,不要因为比赛的存在而忘记了热爱教学的初心,教学竞赛提供了自我反省、磨练和提升的机会;第二,多和同事同行交流切磋,学生也能给我们很好的建议;第三,在教学和比赛间找到平衡点,保持教学的现场感和个人的风格。

教发中心:请问您认为参加青教赛的经历对自我提升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张晶:参加青教赛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不断和自我对话的过程中感悟教学之道。通过青教赛,让我明白了在这漫长而艰难的求道之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励、相互激发,我们也要和学生一起勇敢地走出思维、习惯和专业的舒适区,尝试用更开放和多元的表达、技术和形式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促进师生双方在知识、情感与能力上的深层交流与彼此认同。

教发中心: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赢得学生的认可?

张晶:要想真正赢得学生的口碑,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甚至是毕生的心血。我还远未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身边有很多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无私付出,真心热爱教学、关心学生成长的好榜样。每当我看到他们与学生在一起谈笑风生,洋溢在他们脸上的那份平和与满足时,我都心生羡慕,向往不已。教育也许真是这世上最令我们惊叹的事业,只涉及师生双方,却可以润物无声,以无形生万物。在武大为师是幸福的,能与我们这个时代最年轻、最优秀的一群人共同成长。我希望我的课堂能给他们思考、质疑、对话与交流的机会,用我有限的学识激发出他们无限的可能。作为教师,最希望见到的不一定是奖杯,而是学生的口碑。学生是每一个老师永远的评委,学生的口碑是老师最引以为荣的评分表。

(课上课下亦师亦友)


研讨式教学,大学课堂不应成为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教发中心:在校青教赛现场,您以故事引入从而展开课堂讲授,请问您一般是怎样组织、活跃课堂的呢?

张晶:这几年我开始在教学里加入当堂研讨的部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吸引学生,让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揣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学生在这门课里最关心什么,最想学到什么。

比如在《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这门课中,我会提前告诉学生这周要讲哪一部经典作品,然后列出三至五个相关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提前去读作品,上课时我会给出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把讨论所得分享给全班同学。这个过程比老师一个人讲授的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只是听讲,学生很难长期保持专注状态。

因此我认为大学课堂不应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如果把学生交流环节融入课堂,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大大提高。而老师也可以从他们五花八门的观点中获取不少有益的启发。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LbSjzrOrplvk4ArWIbtr6kRiaMfGqBOnz1s6KdAQ2m02tdphq9l2yvnjF3TCWicxcyDoZuOAvAPGgDm8fsZYLz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张晶老师与学生在《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研读》课上的合影)

教发中心:您在日常教学中秉持着怎样的理念?您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和自己的课堂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张晶:首先,大学的课堂要有必要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基本的知识要点和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培养的能力是应该保证传授给学生的,这是课堂的底线。

其次,我觉得教育应该有人文关怀。在我的课堂里,我认为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我和学生一样,都是这些经典作品的读者而已。其实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跟今天这些网络原住民的学生相比并没有优势。但我们与学生之间不是一个较量或博弈的关系,而是可能形成良性交流、互为主体的间性关系,这意味着平等、尊重、交流、共享与和谐

总之,我希望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真诚交流、热烈对话、无私分享的课堂,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够在此有所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过程灵活而有效的控制能力。既有清晰可控的教学流程,又充满着未知和可能,这个课堂才是有张力、有活力的课堂。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LbSjzrOrplvk4ArWIbtr6kRiaMfGqBOn1TnEDegLMmqcWEYjbegG4pnKL2icTsKABTQJGzlxDiawZ9eIIiaWLDSA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课堂小组讨论现场)

教发中心:您在去年曾参加暑期课程担任国际课程助教,从中是否有所收获?

张晶:在去年暑假之前,我的研讨课是在讲授课后设置一个研讨专题单独进行,但我常感觉到这样的研讨课有两个问题:一是研讨时学生互动不足,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实现研讨交流目的;二是如果缺乏老师的引导,可能会导致讨论的问题过于宽泛,偏离课程教学目标。我在担任暑期国际课程《解释文学》的助教时找到了解决之道。一是教师要对研讨题目把关,课程主讲老师Alan West往往是结合一部作品设计多个题目,要么是关于作品的细节,要么是开放性的问题。二是现场分组,为学生提供群体交流的机会。三是教师参与,Alan West教授会随机选择一两个小组,坐下来成为一个小组的组员,一方面倾听学生们的讨论,一方面观察研讨课堂的气氛。这样的讨论课学生和老师都乐在其中,气氛很high。这启发我把讨论环节融入到我的课程中去,使讲授与研讨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其次,从教学组织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Alan West教授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让我非常尊敬。教授年龄已过六十,腿脚不太好,需要拄拐来上课,而课程在武汉最热的七月份,但他从未迟到。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到教室调试好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同时他的教学准备也非常充分。第一节课时,他就把所有的教学资源用二十个不同颜色的U盘拷贝好,发给学生下载传递,这样至少保证有二十个同学能够同时下载教学资源。此外,他准备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采用与文学相关的摄影、电影、音乐等视听艺术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这些细节反映了一个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和职业精神,很让人感动。

另一方面,他对文学的解释,不仅关注了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等相对于欧美文学而言的弱势文学,尽可能还原一个完整的世界文学,还常常结合国际形势、时代变迁特别是人性的复杂来讲文学,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我也希望我的课堂不仅是一个文学的课堂,还是一个以人为本、胸怀世界、心系天下的课堂。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LbSjzrOrplvk4ArWIbtr6kRiaMfGqBOnGJDOFBNYN8BChx5FCRrTWpKsX2hL3bjZVtu7u63A7ia7j9lDpPIb03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学生们在课堂上将文学经典片段改编成小话剧,自编自演)


线上教学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发中心:您曾录制《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等慕课课程,如今慕课也更加流行,您认为应该怎样更好地运用慕课这一教学形式?

张晶:慕课能够长期保存、反复观看,可以为学生自学提供便捷优质的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有效便捷的教学资源,慕课应该适当穿插到我们的传统课堂中去,这个学期因为疫情,慕课在我的几门课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也觉得慕课的存在更加说明了交互式教学的重要性。这学期我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这几门课上都采取了慕课学习、线上讲授和线上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上讲授时,有些慕课中已经讲过的内容我会明确提出这部分内容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提醒学生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些内容我会再换一个角度重新阐释,还会当堂补充一些慕课没有讲到的新知识。

为了更好地利用慕课的研讨平台,我为每节课设计了更多既与教学内容相关又可以给学生发挥空间的问题。学生用文字在课后讨论区选择相应的问题作答,因为有较长的线下时间思考和组织文字,因此在线上讨论时,很多同学的发言既细腻又深刻,语言组织准确得当,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还有些同学能够触类旁通,既关注文本又联系实际,由文学作品延伸到对文化的比较、社会文化心理等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自由地在其他同学的发言下留言、辩论和点评,再加上QQ群和微信群的互动,我们这学期的交流实际上比现实课堂教学还要多,也更轻松。

教发中心:受疫情影响,本学期课程都是在线上完成的,您怎样看待线上教学?您认为线上、线下教学分别有哪些优劣势?

张晶:很早之前就有人在讨论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认为是有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不一定比得上线下真实的课堂。而线上教学拥有的教学资源和一些互动教学形式完全可以也应该在线下教学中混合使用。每一个大学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每一个课堂也有不同的课堂气氛,当师生之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彼此的在场,这种在现实的时空中随交流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是不可能被虚拟的网络所取代的

同时我也觉得,有些老师能在疫情期间对线上教学的形式进行技术上的实验或改革,以此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扩大交流的范围,比如增添弹幕的互动效果,用抽奖、问卷等一些小程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通讯员:邓倩倩、曾家浓)

关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