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罗菁,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教师,主要从事口译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长期主讲《综合英语》《口译笔记法》《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视译》等多门本科、双学位和研究生课程。

(2016年罗菁老师参加湖北省教学竞赛)
2010年,获全国首届“中译杯”口译大赛英语同声传译全国总冠军;2014年,获湖北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外语组二等奖以及“湖北省教学能手”称号;2015年,作为翻译系教学团队成员获得“武汉大学杰出校长贡献奖”;2016年,荣获湖北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外语组一等奖第一名,2015-2016学年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并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获评第十二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
2014年,罗菁老师在武汉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佳绩。
本次访谈,教发中心与罗菁老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谈话。罗老师开启教学生涯不到十载,在教学中始终将“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温暖读书心”作为自己的追求,亦师亦友,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堪称青年教师中的一员大将。让我们走近罗老师,一起倾听她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
与赛俱进,宝剑锋从磨砺出
教发中心:自2012年开始工作到2014年斩获校青教赛一等奖不过短短两年,请问您作为新教师参加青教赛并且一举取得一等奖有怎样的感受?您怎样评价自己当时的表现?
罗菁:我的情况稍有特殊。在2014年4月参加完学院的比赛后,我被推荐到武汉大学工会,代表武汉大学参加省青教赛,随后,我才回过头来参加校赛的复赛和决赛。
现在回想,我觉得当时很幸运,我的成功其实是背后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团队进行协作和付出的结果。除自己备赛外,我所在的翻译系、学院在比赛前期组织的培训、工会在筹备省赛的过程中开展的督导团培训等,都令我收获颇丰。
现在去看比赛的视频,虽然会觉得当时的自己还很青涩,但总体来说状态还是比较放松的,可能因为之前经过了省赛的历练,并且当时学生的互动和配合也很给力。
教发中心:在第一次备战青教赛时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您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您在备赛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心得与经验可以分享?
罗菁:我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我当时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非常缺乏经验,自己整个课堂设计和组织主线不明显,节奏不分明,有些散乱无序。第二是当时参加省赛时,需要提供二十个节段的教学大纲,但当时我不知道教学大纲或是教案应该怎样写,最后按照自己想法写的大纲在提交后因不符合要求被打回重写。
怎么解决这两个困难呢?针对课堂设计和组织,当时的系主任马萧教授(现外语学院院长)组织了翻译系的老师去听我试讲,大家给我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帮助的建议。最后在比赛时呈现出来的节段,和第一次在系里试讲时的完全不同,相当于“重新洗牌”。在教案方面,我主要是请教前辈。我请教了我们系的马萧教授和方兴教授等同事,询问他们的意见。学校工会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前辈好的教案、教学大纲作为参考。因此,我觉得在备赛过程中,要多跟前辈学习,学会向组织求救。
武汉大学在教学竞赛方面的表现一直都非常强劲,也有着非常优秀的教学传统。同事们的建议、前辈的经验分享都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院或工会在邀请我做一些青教赛经验分享的活动时,我都非常乐意,几乎可以说是义不容辞。我当年参赛时得到了很多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我觉得要把这种好的传统传承下去。

(2019年罗菁老师赴英国剑桥大学参加教师培训计划)
教发中心:通过参加青教赛,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有何种意义?
罗菁:参加青教赛使我的能力得到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提升,包括怎样组织课堂、怎样衔接课堂的起承转合、怎样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怎样进行PPT制作和板书设计,以及怎样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参加省赛时,需要准备二十个教学节段。这已经不仅仅是要求上好一堂课,而是上好一门课,需要思考怎样做到每一堂课都有亮点。通过这样一个程序,把一门课都精心准备好,就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所有的课程上。
我认为参加青教赛对青年教师的好处,是可以综合提升教学能力。它会倒逼你去不断琢磨、不断盘算怎样上好一门课,督促自己不断更新课堂案例、打磨授课技巧。学校现在评职称、评奖评优时,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教学竞赛获奖的青年教师,这也算是对青年教师的一种激励吧。
因时施教,一片丹心递薪火
教发中心:除了教学竞赛,您还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罗菁: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向他人学习。武汉大学是非常好的平台,有很多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在过去几年中,曾两次出国交流,一次是去全球顶尖的高翻学院——美国蒙特雷高翻学院访学,那里的老师都是长期活跃在联合国一线的译员,业务能力非常强,在那里半年的访学经历让我收获非常大。另外去年我也有幸被外语学院选派去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一个专门的师资培训。我觉得这两次出国交流的机会都很大地提升了我的业务能力。
此外,我们国内每年寒暑假也有不少师资培训班,如中国翻译协会和外文局每年都会在暑假举办师资培训班,教发中心每个月也会举办不同的分享会、讲座,现在疫情期间,也催生了很多的线上会议、线上讲座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
第二个方法是就我们专业而言,我认为可以通过翻译实践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翻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我在上课之余,也会有意识的进行一些口译笔译方面的实践。在每次去做翻译活动时,我都会做一个术语表并录音,结束后把这些材料整理好,用于后续的教学。

(2017年罗菁老师赴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访学)
教发中心:您平时是怎样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呢?
罗菁:我认为这个分两种情况。首先,要从以老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我讲授的《综合英语》,课程涵盖内容比较广,学生听说读写译方方面面的训练都可以囊括在其中。在上这门课时,我会开展如电影配音、小组展示、个人陈述、辩论、演戏剧等活动,把课堂氛围调动得比较活跃。
但有的课程如《同声传译》不太好完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这门课以训练技巧为主、难度也比较大,因此需要以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训为主,我能做到的就是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尽量实现以学生为主导。
教发中心:翻译专业实践性很强,您又是怎样将课堂的教学与学生实战能力相结合的?
罗菁:翻译专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带他们入行。有机会时,我会带学生去观摩或参加一些高端国际会议的同传工作。我曾带领学生为武汉大学承办的军运会羽毛球项目,武汉大学哲学院、新闻院、法学院和城设院承办的一些国际会议,提供翻译服务,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口译环境,丰富实战经验。这也是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有的时候学生可能无法全程参与到口译实践和一些同传项目,我会在征得主办方同意之后,在做同传时对原语讲者的发言、我自己的翻译进行录音,然后把这些材料整理好,选择一些合适的用在口译教学中。
教发中心:我们了解到您也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翻译、口译大赛,这是为什么?您怎样看待竞赛对学生的作用?
罗菁:我曾在2010年参加口译大赛,因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以在毕业后被武汉大学破格录用,自己也算是口译大赛的受益人。我认为去参加竞赛不外乎是两种结果。第一是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名次,翻译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树立了自信,这也可以成为学生简历上重要的一笔,为他们今后的求职升学提供一个含金量较高的敲门砖。据我所知,现在中国外交部或中联部,可能都会到口译大赛、演讲大赛现场去选拔一些好苗子,所以我非常鼓励那些有志于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做口译的同学积极参赛。第二是尽管参赛了,但成绩不尽如人意。即便如此,我觉得学生通过比赛的锻炼,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查漏补缺、发愤图强。因此我觉得不论是哪种结果,其实都是好的结果,都是很宝贵的经历。

(罗菁老师为哲学院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
教书育人,只为“温暖读书心”
教发中心:您多次在教务信息系统的评教中获得满分评价,请问您有什么想法和心得?
罗菁:我觉得主要是用心备课、用心对待学生,这种用心学生是能感受到的。举一个例子,这学期的线上授课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挑战。在比较了多个平台后,我最终确定了一个最符合自己课堂模式的平台,并精心准备了同传的第一节课。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甚至超出我的意料:有学生给我发微信,说“老师谢谢你,你可以温暖读书心”。“温暖读书心”五个字瞬间就击中了我。这让我觉得老师通过认真的备课,真的可以做到线上课堂效果和线下课堂一样,有时甚至更好。
教发中心:很多学生都称您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些称号?您认为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什么作用?
罗菁:据我所知,我们翻译系好多女老师都被称为“女神老师”,很多男老师也被学生称作“男神老师”,我认为这从侧面体现了学生对老师们的喜爱。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然很重要。教师的举止言谈、仪表风度,这些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干净整洁、端庄和蔼的教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也符合学生对教师身份的期待,可以给教学活动带来很多积极影响。
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形象一词的表象认识上。这就像一个口译员去做口译,如果能够以一种非常干练的职业形象出现在会场,当然会赢得客户和受众的好感。但最后如何评价这个译员,还是要关注他的口译产品和口译质量。教师也是一样,学生在课堂上最终关心的是能从这个老师的课堂上学到干货、有所收获,这才是能够帮助老师走得更远的品质。

(2019年罗菁老师为军运会提供口译)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发中心:您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授课压力应该很大,您是如何在这样高的工作强度下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平衡工作与生活的?
罗菁:老实说,我觉得工作和生活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其实是较难平衡的,尤其对女教师来说,对刚刚生完宝宝的女教师那就是难上加难,我现在就是第三种情况。在怀孕之前,我百分之九十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我承担了较多教学工作,2014年和2016年参加了两届教学比赛,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参加口语比赛,并兼顾一些口笔译实践、科研,还有读博等多重任务。但怀孕后、特别是生宝宝之后,我能够明显感觉到重心发生了转移。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很多时候想去平衡工作和生活,但确实觉得力不从心,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我想呼吁一下社会各界给职场妈妈特别是新手妈妈们,多一些关爱和包容。
教发中心:您怎样看待专业功底和教书育人之间的关系?
罗菁:我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翻译界业内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知道”。我觉得老师也好,翻译也好,都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职业。我平时会尽量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积累、进步,坚持听英语新闻,关注国内外一些最新的时事和学术前沿,争取把这些最新鲜的资讯和英语语料,带入课堂和学生分享。只有老师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教发中心:请问您在日常教学中秉持着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您是怎样贯彻它们的?
罗菁:我觉得我的教学理念可以用古人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一点是传道,老师自己要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点是授业,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身为老师,我们自己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后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

( 罗菁老师为法学院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
第三点是解惑,老师要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很多学生都有我的微信、QQ,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询问问题。最近一两个月他们会问我,怎么样选择读研院校、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经历。其实有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多么详尽的回答,而是一些方法上的点播、一点鼓励,或者老师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分享的个人经验。能够带着问题来找老师,可能是他们鼓起很大勇气才做的一件事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其实不需要老师太多的时间或精力,但学生可能会对此一直心怀感激。
因此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好学生。
教发中心:您认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罗菁:我觉得是爱心,要发自内心地激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虽然在教育中要有挫折教育,但我认为一定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学生多会对鼓励、表扬的话印象深刻,进而形成正向激励。有时我回想,自己为何会走上英语老师的道路,为什么能够在英语上有那么一点优势,我觉得可能和英语启蒙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有关,以至于我在学生时代,非常期待上英语课,也非常舍得在英语学习上花时间。所以我认为老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赞扬、肯定和鼓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和热爱,或许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
(通讯员:曾家浓、邓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