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新闻动态>>正文
二十年青教赛映象 | 对话龚龑: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发布时间:2020-05-25 | 所属部门:

教师简介

龚龑,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遥感、高光谱遥感和水稻遥感表型信息获取分析等方面科研工作。长期主讲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及武汉大学示范课堂《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组骨干成员,指导多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6年,龚龑老师参加全国青教赛获一等奖佳绩)

2014年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被湖北省教育厅和教育工会授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称号。2015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获评遥感信息工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荣誉,并代表武汉大学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2017年获评第十二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和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书育人奖”。2019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龚龑老师在武汉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本次访谈,教发中心与龚龑老师围绕多个话题展开对话。龚老师不仅是竞赛的佼佼者、教学的标兵、科研的能手,还投入了大量精力致力于全民科普以及本科招生工作,可谓“全面发展”。就让我们在这篇访谈中了解龚老师有哪些心得体会,以及他对处于备考状态的高三学子有哪些期许吧!

越战越勇:在自我否定中打磨教学

教发中心:您2008年首次参加校青教赛获三等奖,四年后第二次参加校青教赛拿下一等奖佳绩,随后征战省赛国赛,斩获国赛一等奖第一名,一路越战越勇。您在第一次参赛后进行了哪些调整,对青教赛的认识有什么改变?

龚龑:其实这段经历是一个不断摸索、在慢慢的积累中取得进步的过程。2008年,我参加工作刚满一年,虽然当时很有信心,但由于教学工作状态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只获得了三等奖。但借这次机会,我全程观摩了其他老师的竞赛过程,特别是杜莉老师。在听过她的课之后,我发觉原来有人可以把课讲得这么好。再加上教学督导团老师们的点评,我意识到我的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自我否定而不能固步自封,从师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以及教学规律的体会都需要积累。

我对自己比较肯定的一点就是对教学的热爱。之后,我便开始搜集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我们国家具体的大学教育方针以及遥感科学的特色,我对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教学是和科研密切相关的,教学需要科研来支撑,这样视野才会更加开阔。第二次参赛中,我一些新的理念方法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而且在这四年的锻炼中,我自己教学的基本功有了很大提升。因此,我认为每一次参加教学竞赛,都是一次非常痛苦的自我否定。但这个否定会带来自己教学上的进步,这是青教赛给我的一个体会。

(2014年龚龑老师参加湖北省教学竞赛)

教无定法:修炼适合自己的教学秘籍

教发中心:对即将参加青教赛的青年教师们,您有没有什么经验或方法想传授给他们?

龚龑:我不敢谈经验,更谈不上传授,因为每一个人对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杜莉老师的一个说法,我非常赞同。她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我们需要立足每个课程的特点,并且针对教师自身的特色,再面向学生做一些适应性分析。因此,我不赞同将一般性的模式应用于教学竞赛。

不过综合而言,我有两点感受。一方面,要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主要是指我们的课堂上一定要有一些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获取的养分,如能让学生得到启发与感悟。如果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看录像或PPT达到同等目的,那这个教学就是失败的。

教发中心:您曾获“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荣誉,您认为理工科课程如何讲得精彩?

龚龑:我个人的观点是精彩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的,我们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我自己上一门课,是从学生的专业学科培养以及四年的整体成长这样一个大局来理解这门课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上好一门课需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教学才有亲和力;其次要梳理出一套比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呈现逻辑,这样学生才很容易听懂;最后要注意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如果能做到真真切切从学生四年成长的历程来考虑,包括专业方向、培养方向以及就业之后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会更加喜欢这样的老师。

(龚龑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田间测量实验)

教发中心:您十分重视课堂设计,每堂课都十分精妙。课堂设计在您的心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您能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您的课堂设计技巧和经验吗?

龚龑:我认为课堂设计是教学的一个前提。如果没有教学设计,教学是不能够开展的。我的理解是,教学的内在是理念,相当于内功心法,是一个老师对这门课程相关知识的一个看法。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招式,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即教学设计的形式是要服务于教学理念的。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者说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要根据这个来做设计。

我的课堂设计一般包括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程导入。课程导入起三个作用:承上启下、激发兴趣和明确重点。第二个环节是课程的展开,即主体课程设计。这个环节应该采用一种过程化的方法,也就是说不能只是对这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点进行浮于表面地介绍,而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和体会这些知识点内部科学探索的方法以及内部科学的逻辑。第三个环节就是课程的深入,解决重难点。最后一部分是小结,这不仅仅是一个复习,也是对当天课程的归纳、思维的提升,甚至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教科结合:在团队合作中寻求平衡

教发中心:遥感是我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学院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有良好的教学传统传承,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在的教学团队是如何合作的吗?

龚龑:我最主要的感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学院有对于教学、对于学生态度严谨的氛围,这是遥感人的一个特点。

另一方面,我们学院对团队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比如院长龚健雅院士,他目前推进的遥感系列教材工作,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统筹规划,从而形成最优的教材体系。同时我们在教学组织上,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即负责人作为主导人,可以召集课程组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在讨论组中充分沟通。如我目前教授的国家精品课程及武汉大学示范课堂《遥感原理与方法》,有很多老师投入其中,团队内既有资深老师比如方圣辉教授,也有教学骨干,还有年轻的老师,由此形成一个梯度,年龄上和性别上都会有一个组合。我们这些老师除了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外,很多也是同一科研小组的成员,所以在科研和教学上方向性也比较一致。

(龚健雅院士听课指导教学工作)

教发中心:您怎样看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您能分享一下您平衡两者的经验吗?

龚龑:从我们大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科研的源头活水,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就非常容易枯竭。另外一方面,如果没有科研的探索和感悟,那么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就很容易落后。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教学的百年树人,那么科研的力量就会逐渐匮乏。所以这二者之间需要因人而异来做平衡,是不可以偏废的。

我觉得我在教学科研的结合方面是比较幸运的。我的科研方向和任教课程高度相关,非常有利于我把科研和教学做一些转换。学院和系里也有相关方向的老师互相讨论、互相协作,学院科研团队集体产生的成果,都可以很容易转换到教学中来。所以我认为科研和教学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互相兼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

(龚龑老师在武汉大学遥感综合实验场)

大学教育:解放学生思维的枷锁

教发中心:您认为优秀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您在日常教学中秉持着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龚龑:大学教育的特质,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弘扬科学精神。而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个实际需求出发,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建设我们国家的专业人才。所以我认为,中国优秀的大学教育需要把这两点结合起来。从培养一个人才的角度来讲,学生需要具备非常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从科学精神弘扬的角度来讲,学生应该具有持续的科学探索能力或者是创新能力。

因此我个人的理念,是要把科学精神和课程知识点做一个联合培养。至于联合培养的方法,可能每个老师有不同的想法,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我个人觉得可以从教学的逻辑性、启发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出发,打通这两方面的任督二脉。

教发中心:您曾经多次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您为什么如此重视创新?您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龚龑:毋庸质疑,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战略。但反观中小学教育的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方式类似于带着镣铐跳舞,很少有学生敢“铤而走险”去尝试太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东西。因此,在大学里创新思维的锻炼就显得迫在眉睫

从我们做过的一些大学生科研来讲,科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一个是横向迁移的思维,一个是纵向批判的思维。横向迁移,就是将一个领域的技术或者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纵向批判,就是在批判现有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寻找一些更优的方法。这个过程不在乎结果,而在乎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能使思维有一些跨越。这种能力是难以通过书本知识进行传递的,是难以替代的。通过横向或者纵向的方法,透过方法的变革,洞悉机理的奥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螺旋上升规律,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选择。

(龚龑老师指导学生科研实验)

全民科普:继续做科学技术的播种者

教发中心:您投入了大量精力于全民科普工作,不仅参与建设慕课《遥感技术应用及发展》,为大学生和普通民众提供科普平台,还多次前往全国各地为广大青少年作科普报告。您认为对全民进行遥感科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龚龑:我非常愿意做科普工作,我记得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一个讲话,强调了高校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我觉得这方面还是可以做很多工作的。

有一年我去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进行了一次科普讲座,小学生对于科普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使我印象深刻。学校不仅安排了全校的视频直播,讲课现场的四十多个孩子也全程热情高涨,专注度不亚于大学生。那天刚好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的科普内容是中国遥感人追赶同国际科技水平差距的故事和探索精神,我还记得我PPT的最后一页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些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跟着我把这句话念了出来。我觉得,科技应该在这些小孩子心中埋下了种子,让他们对国家有了使命感。讲座结束之后,一些小朋友还问了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挺有意思的事情,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武大一附小科普讲座现场)

(武大一附小科普讲座全校直播)

勉励考生:让奋斗为青春着色

教发中心:您也热心于本科教育招生工作,这是为什么?

龚龑:这就是武汉大学一名老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加盟武汉大学。另一方面,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对测绘遥感地理信息这些东西不是很了解,如果在招生过程中涉及这些方面的问题,我可以做一些解答。

教发中心:在此次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季,请问您想对高三学子说点什么?

龚龑:现在,你们在为一个明确的理想而勤奋奋斗,虽然很辛苦,但也是幸福的。我希望当你们在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后,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真正的勤奋,不是被迫的、固定模式的机械性劳动,不是自我感动,也不是考试面前如临大敌的热血爆发。真正的勤奋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追求,是虽然可能当下无法获得回报,但还是能够多年如一日的保持热情和专注。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用心专注的人。这也是我们国家目前建设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人才素质。

因此,我希望你们能够让勤奋成为一种习惯,并为了自己所专注、关心、愿意热情投入的事情,一直勤奋下去,这才是你们青春活力应该有的样子。

(通讯员:邓倩倩、曾家浓)

 

关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