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新闻动态>>正文
大一从高三开始:武大通识课走进高中课堂
  发布时间:2022-03-28 | 所属部门:

(通讯员张申威、黄秀慧)武汉大学首次将通识教育必修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带入高三课堂,面向已获得武汉大学预录取资格的131位外语类保送生,《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第一讲《导论》,于2022年3月21日下午14时通过腾讯会议开讲。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走进高三课堂,是外语类保送生学前辅导课程的一项新举措。本次导引课程授课团队的5位老师均来自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讲老师为德语系的张申威老师。导引课程采用与在校生一致的授课和考核模式,将大班学习与小班研讨相结合,学生通过慕课学习、线上答疑和小班研讨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并完成Quiz测试题,最终提交课程论文。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可在入校后通过审核直接作为导引课程成绩。

张申威老师

张申威老师

01何为大学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李建中教授首先向131位高三学子们介绍了“何为大学”。李老师表示,武大建校129年以来,两大导引课作为先修课程走进高中课堂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那么,何为大学?大学和中学的区别在哪里?李建中老师的介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李建中-腾讯会议(调色)

李建中老师

(一)经典作伴好成人

大学是与经典作伴的良辰。如果说大学是人生的春天,大一便是春天的早晨,同学们在晨光中与珞珈山相伴,共读经典。两大导引共二十二部经典,它们或许不提供专业技术,但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君子人格。

(二)大学是“修身”宝地

成人要从“修身”开始。武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拥有丰富的学科门类,还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和风景、生态。“人才”以“人”为词根,同学们要先成“人”,再成“才”。经典是作家成“人”的记录,我们成“人”遇到的困难,或许书写经典的作者早已遇过,所以看经典是“修身”途径,而大学也正是“修身”宝地。

(三)大学是“多能”的训练场

在珞珈山上,我们除了学习,还要培养多种能力。首先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同学们要破成见,从零开始,用理性分析加逻辑推理,得出公正的结论。其次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小班研讨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倾听、演说、设身处地、团队合作等能力。最后是兼容并包的能力,导引课程中同学们除了锻炼语言表达,还能通过辩论、艺术呈现、PPT制作等多种表达形式不断提升自己。这些也都是同学们日后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帮手。

02课程何为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张申威老师细致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导引课程的情况,并就“何为经典”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课程以“这究竟是一门什么课?”的互动问题开始,同学们就个人理解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课堂互动(一):《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究竟是一门什么课?

张申威老师将这门课程的特征总结为如下3点:

一是“一门有些不一样的必修课”。这门课不像其他必修课一样,或提高思想素养,或丰富专业知识,或培养个人技能。导引课程强调阅读经典,希望同学们能享阅读之乐,明成人之理。

二是“一门跨专业导读中外经典的通识课”。导引课程的授课教师团队涵盖全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其中不乏各个专业领域的名师大家。

三是“一门帮你完成人生转型的导引课”。课程共包含三大导引义:经典悦读之导引、人格养成之导引和心灵提升之导引。同时,导引课程还能够帮助同学们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大家逐渐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从独立完成工作转换成小组合作,从等待答案转换成主动寻找答案。课程中既有同学们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有和老师交流讨论的过程,这是很理想的大学学习方式。

03何为经典

课堂互动(二):请分享一部你心目中的经典

针对“什么是经典”的问题,张申威老师首先从“经典”一词的语义出发,介绍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观念。紧接着,张老师以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为例,借助导引课本中的12部著作,对经典的定义进行了阐释。同时还指出:除了公认的经典之作以外,也有一类书,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广泛,但却对某一类人、乃至个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吸引他们不断重读、不断思考。在张老师看来,阅读经典也是一次审美的过程,同学们无论是因课程需求或是个人喜好而读经典,都能在心中种下一颗小种子,他日必有所收获,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最后张申威老师谈到“何以成人,何以知天”。他借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Menschsein ist Menschwerden”的观点说到,“成人”并不是一个在某个时间点能够实现的目标,而是一种不断努力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能不断保有思考的热情,也希望导引课程能为同学们提供阅读与思考的动力。

04高三同学的课后感言

叶子涵 :

我觉得这些课程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利用这段间隔期提前了解大学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更快地适应新身份与新生活,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思维模式转变。

经典能启发未来,也能赋能当下。我期待能在阅读和讨论中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看世界,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更有人文情怀的人。

刘凡熙: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是我对双《导引》课程最初的印象,也是我希望能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达成的目标——以“小我”窥见天地之辽阔。其间道理奥义之深,又让缺乏人生经历的我们有时难以拥有更具体的感知,只停留在泛泛而谈。但我认为双《导引》课的设置初衷并非教我们追求量之多,而是“如何阅读/悦读经典”,为我在“为人成人”的道路上点亮更多可供选择的分岔路的机会。

董墨寒:

在难得的高三假期中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去进行高效的学习是我长期以来的目标和方向。两大导引的人文精神无不贴合“人”的意志,能让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个人能产生的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提升完善自我。我也期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黄希悦:

我认为从高三开始学习大一通识课的话更有利于在一个相对空闲的时间里获得关于何以成人,成为何人的相关感受,更有利于我们能在大学期间规划自己。

两门导引课的学习我能更好地感受到武大关于人文与自然的情怀,还能明晰古今中外圣贤的思想,更好地融贯中西,收获为人、为仁的更多知识,在悦读经典的过程中,明晰生而为人的应有之义。

据悉,《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第一讲《导论》已于2022年3月22日上午8点30分开讲。课程学习模式与《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一致,学生同时学习两大《导引》内容。本次导引课的主讲老师为计算机学院怀念老师,小班老师分别是生命科学学院杜润蕾老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万臻老师、物理学院石瑛老师和基础医学院冯勇老师。

关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