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婕)2022年2月17日晚6点半,壬寅虎年元宵节的余音未了,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武汉大学文学院王怀义教授在新学期《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导论课上,与化学学院2021级的同学们分享了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经典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是一门鼓励大家读书的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既是为同学们积累学识素养,还要培养人文精神。对个人来说,人文精神体现在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注、关心;对国家来说,人文精神表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施政理念。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人文精神都必不可少,阅读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文的三种精神境界,即以思考保持思想活力,以智慧明辨是非曲直,以情怀温暖自我众生。
经典意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中学校的重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任务,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选入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和长篇小说《红楼梦》,各组成一个教学单元。《乡土中国》从基层分析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两书鲜明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和生活领域遴选了跨越时间、地区的世界经典,如:历史学领域的《史记》、《历史》;文学领域的《文心雕龙》、《红楼梦》;美学与艺术领域的《审美教育书简》;哲学领域的《庄子》、《斐多篇》;伦理学领域的《正义论》、《论语》;法学领域的《论法的精神》;宗教学领域的《坛经》;经济学领域的《国富论》。不同的学科领域针对的是不同的生活领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不同的行动准则。学习经典时要时时刻刻内化思考,将经典意识内化为我们的思想源泉。
何为经典
什么样的著作可以被称为经典著作?意大利学者、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这样描述经典: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才临时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经典是想象力的来源,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2016年的一部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故事背景来源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庄子·逍遥游》。导演梁旋曾是清华大学热能动力专业学生,出于理想,2003年他从清华大学退学,创作动画片。2004年他制作的7分钟动画短片《大鱼海棠》在网络引起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来自全国各地被感动的观众的支持,梁旋编剧兼执导的动画长片《大鱼海棠》终于于2016年上映。《逍遥游》正是梁旋想象力的动因与创作情怀的起点。在不同时期重读经典,我们会重新发现他们已经在我们思想机制留下了痕迹,虽然我们已经不记得它是从何而来,但它正是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支配我们的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卡尔维诺还说:
“经典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与经典作品的相会正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初见,经典作品凝聚与蕴含的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会让读者感受到似曾相识的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会反复研讨经典,经典本身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但在这些纷繁的论说中,只有经典本身的生命力才最顽强。
经典何为
阅读经典的现实价值是什么?经典对人来说起到怎样的作用?
对于个体来说,经典可以唤起情感、传授智慧、培养气概。经典作品所凝聚的观点、智慧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指导。《庄子·秋水篇》记录了河伯与海神若的对话反映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六种方式。
对于集体来说,经典的价值在于凝聚文化共识,传递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来说:经典的价值在于帮助施政决策,谋划未来发展。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中国召开,2020年1月9日,北京发布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会标中多处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2020年9月21日峰会中方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联合发布,号召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思想正来源于《孟子》、《庄子》对物的经典探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典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展现人类共同拥有的美好愿望,和解答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触及人类内心深处最柔软之处。
经典再现,“只此青绿”
最后,王怀义教授以《只此青绿》的个案分析为同学们展示了经典如何穿越历史帷幕,跨越当下生活对我们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千里江山图》,由少年画家王希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创作,“只此青绿”是据此改编的舞蹈诗剧。王怀义教授带领同学们静静观看了《只此青绿》,紧接在教室里展开了《千里江山图》的影印本,同学们围在长卷的两侧倾听老师对画作和剧作的讲解,感受着中国古典艺术跨域千年的气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千里江山图》影印本展示)
王怀义教授讲述了《千里江山图》超越时代的文化魅力。《千里江山图》曾在创作完毕后经由当时的宰相蔡京、元代的大学士溥光和清代乾隆皇帝题跋,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展出《千里江山图》,更是引发了观众排队看展的热潮,2022年春晚上据此文化意象创作的舞蹈《只此青绿》成为了新的经典作品。
王教授说:“文化、艺术谱系中的经典作品之间会重叠、转化,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以舞蹈的形式传递文化也不仅仅是《只此青绿》的独创,而是早有来源,林怀民所编《云门舞集》就是以书法作品转化而来。
林怀民《云门舞集》 怀素《自序帖》(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此青绿》中处处浸润着传统文化,舞者的长袖来源于传统舞蹈的“无袖不舞”,引发大众模仿的“青绿腰”来自古典的折腰舞。王教授提醒同学们关注体现在舞美细节之处的文化内核,如两分零八秒处出现的“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以及结尾处“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两处提款。这两处提款并非原画所有,而是编舞者所加,它的价值在于经典在当代的重新展现,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对经典的学习、反思、继承、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怀义教授创新的教学形式将绘画、舞蹈、春晚、艺术史、通识课融为一体,将经典与跨越千年后对经典的重构与重述生动地展现在通识课堂当中,不仅梳理了经典在历史当中多次被人发掘与重视的线索,还体现了经典画作、舞蹈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是博雅教育的生动例证,引发了同学们对古典文化的极大兴趣。在这里,经典不再是生硬的教条和冰冷的历史,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温暖和感动的陪伴。
人在少年时期阅读往往重视经验与感受,成年后则更注重更深层的细节与含义,经典从不拒绝每一个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读者。作为珞珈学子,进入最美大学读书,读经典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喜好,更是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