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珊)《舞台表演艺术审美体验》是“武大通识3.0”建设的核心通识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普通大学生开设,其教学理念,以秉承武汉大学“艺术‘成人’教育与专业‘成才’教育融通”的艺术通识教育思路,在课程设计中,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审美启迪学生养成博雅精神与高雅情趣为宗旨,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通识教育融通互益的格局的形成,着力提升艺术学科、艺术专业服务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艺术通识教育的水准,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凸显武汉大学美育的特色,逐步确立优势。
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将戏剧戏曲、声乐、舞蹈及器乐四种艺术门类融合于课堂,通过集体与小组课的形式开展。形式分为课堂内实训以及课堂外展示两种模式。课堂中,以表演体验为主作品鉴赏为辅,使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有较为统一的认识,课堂外组织各种类型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实训,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选定的具体作品表演的艺术实践,使学生在对舞台表演艺术作品的二度亲身创作中,提升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的审美体验。
其课程教学体验感非常有特色。首先,授课团队的高艺术水准性。这是一支由艺术学院院长、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丹丽领衔,艺术学院骨干教师王珊、雷媛、杨诚组合而成的教学团队。其中,刘丹丽教授个人曾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文化部最高奖“文华表演奖”;同时,刘院长还是教育部首届全国美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三位教师也曾荣获全国表、导演政府最高级别奖多项大奖。老师们都是集“编-导-演”三位一体的艺术素养于一身,他们用综合的艺术素养建立了多维度的课堂理念。
其次,高浓度的课程体验感设计。一方面,是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完成都是由四位老师共同担当。每节课的设计中,鉴赏与实践从不分家,以鉴赏提高艺术认知的同时,用实践检验鉴赏的能力。授课团队在小班研讨时,实施同步分类研讨与指导法,同学们可以在一堂课中,满足每个人对表演艺术不同种类的体验感的同时,还享受着与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探讨与相互指导,高浓度的教学设计,提升了课程质量。另一方面,是对舞台表演艺术多维度的掌握。学生不光要学习舞台上发生的所有艺术表演形式,还要学习幕后从策划到文案、灯光、音响、视频、摄影、摄像、服饰搭配等等一系列知识体系。
其三,场地的特色化。该课程教学场地不同于普通教室的一桌一椅,教学以专业艺术舞台和教室为主体,学生可以享受专业的舞台、灯光、音响,以及同时有多个排练厅的使用,这些都依托于艺术学院专业教室,保障了小班的特色性教学。
其四,思政题材的浸润式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国内经典思政题材,及由本教师团队创作的曾在国内获得过大奖的思政作品为主,将“艺术体验与思政意识的建立”作为融合教学模式探索的方向,将“三全育人”思政意识的建立,浸润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该课程自2019年开设以来,选课人数共达400多人次,学生们对于该课程的推介和满意热度从未降低。武大校园重要校园艺术活动也随处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正如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雷林琨同学所说:“这门课唤起了我对艺术的向往,即使这门课只有12周就要结束,但我仍会将从这门课中学到的受益终生的东西,付诸于我以后的生活中去,一直保持对艺术的热爱,让我的生活更富有情趣与诗意。”文学院的胡子龙同学也曾提到:“我的学科背景是文学,对于艺术审美可谓毫无基础。但是在随后的学习中,我的印象被彻底地改变了。从单纯的想拿到学分,变成了真正地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选修过不少选修课,但少有学科跨度这么大的,也少有这么容易学习、欣赏的课程。”
该课程长期以来坚持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以美培元、以美养善、以美育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立足于新时代对美育的需求,面向全校普通大学生推广以美育为主题的舞台表演艺术体验活动。在教学设计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坚持分类指导,运用艺术创作与排演,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进而彰显我校思政艺术课程与美育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