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哲学学院科研实习综合改革的多元探索
(通讯员:王云帆)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为基础的理论学科,其基本特质似乎就表现为远离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哲学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立足于理论这一维度就足矣,或者说,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也不可能通过外在于理论的实习实践来实现。因而,在传统的哲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谓的“知行合一”仅限于口头上的强调,未能在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占据实质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但事实上,即使如哲学这样的基础理论学科,也从未脱离现实与广阔的实践领域,更不要说哲学学科自身所经历的重大变化——从传统理论哲学(形而上学、知识论等)向当代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的重大转向,已经内在地将实践这一维度包含在理论之中。与之相应,今天的哲学教育理应从单一的理论教育走向“实践嵌入理论”的综合教育,激发哲学所蕴含的实践育人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哲学学院于2021年3月修订了《哲学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规定》,分别在哲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的科研实习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迄今为止已开展了多次由专业教师带队、以不同的专业为底色和特色、由多个年级/专业学生的深度参与、主题多元并且形式多样的科研实习实践。
一、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研实习
“十三五”期间,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以此为契机,哲学学院分别围绕着哲学拔尖计划与强基计划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侧重点,开展不同系列的科研实习实践活动。
百年青春正好 砼心筑梦实践
2020级哲学强基班的同学们来到湖北京山县屈家岭,赴湖北农谷实业集团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现场讲解参观,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化技术给农村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并对新农村建设有了初步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交流互动,不少同学向相关负责人询问有关企业发展、科技运用等问题,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学习了屈家岭源远流长的农业文化。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哲学引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四川宜宾筠连县婚嫁彩礼传统习俗问题突出的困境,2020级哲学强基班的6名同学在学院副院长李志老师、副教授吴昕炜老师、副教授廖璨璨老师、团委书记李懿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筠连县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考察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政府座谈,同学们了解筠连县基本情况、基层政府的运行逻辑;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筠连经济发展的概貌、乡村综合治理的整体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以及与村民的一对一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乡村婚嫁彩礼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结合哲学学科专业知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筠连县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交流学习成长 聚力互促共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武汉大学,今日之哲学学院,与国内各大高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彼此精诚合作、拓宽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更为多元的学习环境。
为响应国家对基础学科建设要求,落实强基人才培养工作、交流办学经验,哲学强基班师生赴中山大学哲学系交流学习。在为期两天的学术访问中,同学们不仅参加了师生座谈会、参观了中山大学哲学系系史展等活动,还集体赴黄埔军校旧址、农讲所和鲁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将强基专业交流与红色历史教育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成效。
为响应当代社会对哲学拔尖人才的战略需求,入选哲学拔尖计划第一批候选人的诸位学子及哲学学院2018级部分学生,在哲学学院贺念老师、王咏诗老师的带领下,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开展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两校师生就哲学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还就如何构建意义世界、现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美的主观普遍性、美的无利害与有用性、康德美学与生活美学关系问题等诸多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基于专业教育改革的科研实习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让学子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把科研实践这一“必修课”化为成才的“磨刀石”,须使科研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积万金于箧匮,虽俭乏而不用,则未知其有异于贫窭;怀逸藻于胸心,不寄意于翰素,则未知其有别于庸猥。
逻辑学作为抽象理论中的翘楚,也在不可思议的实践中产生了异样的光芒。聚焦时代热点,哲学学院逻辑学教研室的杜珊珊老师带领8位心理学与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思考和回答三星堆消亡之谜。杜珊珊老师将实践活动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假说论证阶段、探访原因阶段、做预算表阶段、实地探访阶段以及完成报告阶段,带领同学们实现从学术逻辑思维到向现实逻辑思维的转变,在逻辑学而非考古学的实习中将理论问题变为现实问题。
组织本次实践的杜珊珊老师说:“组织的这次活动,希望通过实践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如何使用逻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但仅思考却不实践的答案绝不会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赓续千年文脉,绽放文化华彩。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国学)教研室的沈庭老师,带领33名学生奔赴贵州参观孔学堂、阳明文化园、息烽集中营、贵州省博物馆。本次实践激励同学们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耕中华大地,走进祖国乡村。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哲学学院乡村振兴实习调研团队一行16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赵士发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乡村振兴示范县”——浙江省缙云县。团队深入了解“新地球村”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前往浙江省缙云县下洋村开展与政府机构、游客及商家的访谈调研。通过这次调研,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其中蕴含着最蓬勃的动力与最有活力的未来,只有坚持开放交流、协同发展、锐意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张春妹副教授带领28名学院本科生,走进武汉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四至六年级的26个班级,为1000多名小学生开展了六个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学和哲学两个专业相互搭档与配合,在严格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两轮前期备课说课、中期上课录音和后期反思课的严格完整的流程。本次实践还邀请李杰老师和曲晓艳老师加入,并提供相关指导和听课反馈。3月下旬到5月中旬的整个实践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也增进了同学们将专业知识提质为专业能力的驱动力,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融入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之中。
三、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科研实习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具体实践带动抽象理论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一大趋势。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轴心的科研实习,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申至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将艰涩的理论知识升华为灵动的、鲜活的体验与反思。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哲学学院欧阳霄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首都北京,开展《美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改项目。师生团队在万园之园的遗址之上徜徉;在798艺术区参观全球首个加密艺术展“虚拟生境·Virtual Niche”;步入紫禁城;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副教授李溪老师在国家博物馆一起解读“古代中国馆”所收藏的国宝级文物蕴含的文化渊源、一同品鉴“中国古代书画展”中的名家字画,肃然之情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油然而生。在徜徉过万园之园过后,欧阳霄老师带领团队走进了清华园和燕园,先后瞻仰了冯友兰先生故居、李大钊先生纪念碑、蔡元培先生纪念碑,并参观了北京大学艺术系及哲学系旧址、清华大礼堂等历史建筑,同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地老师们举行了座谈会。直面艺术作品、创造直接的审美体验,培养并增进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意识。
正如参与本次活动段晓娆同学说:
古物身后是千年历史,历史影下是百转人生。我们穿行在展品之间,虚抚过的一层玻璃,隔开的是古今光阴,融合的是流淌于血脉中的华夏情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在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曹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参与《宗教人类学》课程的人类学影视作品实践项目,独立制作了《莲溪寺的早晨》、《长春观•田野调查》、《武昌佛学院复学调研》、《长春观与太岁文化》四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学生们综合使用文字性的田野调查与影视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被“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评定为“2021年度调查报告优秀奖”。这些影视作品以及相互呼应的田野调查报告,将一同成为具有永恒科学价值的研究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