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杨)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0个项目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获奖总数全国并列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本次获奖成果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结晶,体现了我校在“大思政”育人格局、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四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特色和成效。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逐步形成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体系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应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不断强化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系统的融“五观”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即“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五观”人才培养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对本科教育教学的地位作用、价值目标和实施导向进行了精准厘定,成为新时代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系统谋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系统谋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特区”计划,促进强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谋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布局建设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各专业、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国家级特区”,“碳中和本硕博试验班”“数字文化本硕博试验班”“数学自强班”“新能源自强班”等“校级特区”以及“智能电气试验班”“智能机器人试验班”“智能导航试验班”等各类“院级特区”;实施“选育”计划,优化拔尖学生选拔录用机制,面向中学生开设基础学科先修课,促进学校与高中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实施“导航”计划,健全“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机制,培育学生科学家精神;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实施“3+X”大类培养模式,探索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从学校政策、学科体系和培养内容上提供有效保障。
着力践行“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相统一”为主线,在课程、管理和文化三大层面构建“武大通识3.0”教育体系。课程层面,分人文、社会、自然和审美四大模块共建成400余门课程,并从中凝练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和《中国精神导引》三大必修课。管理层面,建成“三全五制”:全校联动、全程保障、全员培训和激励机制、项目机制、培训机制、课程机制、评估机制。文化层面,搭建了系列讲座、博雅文库和融媒体三大平台,打造出“通识教育大讲堂”“双百工程”和“武大通识教育公众号”三大知名品牌。“武大通识3.0”体系经由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走向全国,数十所高校先后来学校考察,120多所高校的400多位教师来校观摩线下课堂,部分课程被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杜克昆山大学等高校引进。
积极营造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文化
学校积极营造全校教师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浓厚氛围,建设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教育教学文化。学校设立人才培养最高奖励——“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在每年教师节隆重表彰,奖励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设立“351人才计划”教学岗位,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促进教学与研究良性互动、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开展四期“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分别以“促进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推进专业内涵发展,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积极用“革命精神”推进“教育革新”,不断激发教师潜心教学研究的内生动力;启动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切实落实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统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按照“全覆盖、有特色、重实效”的原则,鼓励学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态,推动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开展常态化,增强教学质量主体意识。
大力培育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实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成果奖励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反映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取得的新成果,代表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重视教学成果的建设与教学研究项目建设融为一体。学校为促进教学成果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学校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质量,统筹布局、提前谋划,通过业务培训会和工作布置会等形式,强化教学成果培育过程,引入校外专家评审机制,坚持精益求精、优中选优,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特色与优势,整合资源,凝练特色,全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结凝练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附件:
武汉大学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 等级 |
1 |
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李德仁,龚健雅,秦昆,吴华意,胡庆武,龚龑,孟小亮,王玥,陈锐志(CHENRUIZHI),张永军,王树根,贾永红,邵振峰,黄玉春,关琳 |
一等奖 |
2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方卿,陈传夫,黄如花,吴丹,陆伟,王玉珏,周耀林,周力虹,许洁,陆泉,洪亮,严炜炜 |
一等奖 |
3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五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
沈壮海,罗永宽,宋俭,杨军,简繁,唐皇凤,刘水静,陈世锋,丁俊萍,李楠,金伟,陈训威,金筱萍,任艳,佘双好 |
一等奖 |
4 |
成人·知天·铸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理念与实践 |
周叶中,李建中,桑建平,张绍东,彭华,潘迎春,苏德超,左亚文,文建东,姜昕,陈学敏,黄舒 |
二等奖 |
5 |
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
冯果,何荣功,项焱,崔晓静,武亦文,秦天宝,肖永平,祝捷,冯洁菡 |
二等奖 |
6 |
思政引领 目标导向 多方协同—土木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刘泉声,徐礼华,吴志军,方正,胡衡,傅旭东,谢献谋,李杉,汪洋,张晓平,胡志根,余亮,杨荷 |
二等奖 |
7 |
育家国情怀,做经世学问——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杨国安,王萌,郑威,刘安志,薛梦潇,鲁家亮,魏斌,黄楼,潘迎春,李英华,李涛,张士伟 |
二等奖 |
8 |
四维融合三优同创:基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姜卫平,郭迟,刘经南,郭文飞,杜博,李必军,楼益栋,牛小骥,张沪寅,汪志明,涂卫平,罗斌 |
二等奖 |
9 |
“理工并举、双轮驱动”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杜清运,蔡忠亮,任福,沈焕锋,李霖,苏世亮,费腾,田晶,刘潇,李连营,翁敏,沈元春 |
二等奖 |
10 |
面向地理信息强国战略的测绘类专业新工科建设与实践 |
姚宜斌,李建成,邹进贵,闫利,黄声享,袁强强,李英冰,史俊波,詹总谦,张小红,邹贤才,郭斐,黄劲松,王甫红,刘万科 |
二等奖 |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