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邱超 陈慧女)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的具体部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2023年4月20日,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武汉大学承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秦伟文,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强以及15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及主题报告阶段由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吴丹主持,会议专题报告及交流总结阶段由王强主持。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吴丹主持会议开幕式及主题报告
周叶中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代表相聚武汉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次研讨会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以来召开的第二次全体研讨会,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总结前期建设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全国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
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致辞
秦伟文从构建“大思政”能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践育人、发挥教师作用四方面对湖北省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又从多措并举、活动丰富、成果丰硕等方面对武汉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给予认可和鼓励。他指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促进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湖北各高校积极学习各示范中心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湖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秦伟文致辞
张庆国从深刻认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系统总结示范中心建设的成效、全面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等三方面对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出了系统阐释,指出要以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致辞
本次研讨会以“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工作,探索破解‘表面化’‘硬融入’的有效路径”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王小力、河海大学教务处处长沈扬分别作主题报告。
周叶中以“以深化教学研究为基础,探索破解‘表面化’‘硬融入’的有效路径”作主题报告。他指出,现阶段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困境和实践瓶颈,强调要结合新时代所需人才特征把握好课程思政的概念、定位与本质,以教学研究思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他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扎根于坚实的教学研究基础之上,以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教法设计、评价服务等方面持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实践。
王小力以“课程思政走深走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题作主题报告。他强调要从基础性工作的高度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地位,增强组织性、系统性、实践性、特色性、实效性,加快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应提高站位,胸怀“两个大局”,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化认识,持续提高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自觉;传承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
沈扬以“育教相融、显隐协同,专业层面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河海实践”为题作主题报告。他以河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深入阐释了课程思政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在联系,从时代命题和国家社会行业需求两方面强调课程思政发展的内生动力。他表示,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显性“矩阵”;以隐性融入实现内容、内涵与方法相为融通,教师育人与课程育人相结合。
全国15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工作的典型案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考核办法与教学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工作机制建设”等五个专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靳贵平以“‘明道育德’”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精品资源、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研究成果和标志性项目、学生思想素养等多方面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成效,分享了构建“四位一体”课程结构、创新“五要素协同”机制、加强“三大保障”等探索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建设技术中心主任吴平颐以“探究、合作、分享、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进展与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要从高认识,树立卓越育人“风向标”,以课程思政引领卓越育人,实现从本科到研究生,形成知识学习与转化、能力思维培养到自主创新的螺旋进阶,建立研究-实践双循环,形成教研共同体,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资源库,以课程思政撬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蕉以“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新征程:为何提出课程思政”“新体系:如何推进课程思政”“新抓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三方面进行了分享。她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把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战略目标,引导学生将“爱国奉献”与“追求卓越”连在一起。学校需践行“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部署打造系统联动的“三全育人”体系,院系持续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质量,教师不断增强自身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她强调应以“思政”促“育人”,推动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成龙以“以研究引领支撑教师培训,打造一体化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厦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举措及取得的建设成效。厦门大学已经形成了研究课程思政、钻研课程思政、创新课程思政的良好局面。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得到了增强,形成了课程思政与教学创新融合新机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山东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刚以“研究 引领 协同 辐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山东大学在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工作机制,坚持以研究为引领,推进全覆盖培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注重辐射带动,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他认为,当下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内容认识不清、教学设计不够等问题,应继续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分工协同,加强研讨交流,实现共研共建共享。
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顾晓英以“从‘大国方略’到示范领航:有颜值有言值的上海大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以有“项链”有大课的上海大学为亮点简要介绍了上海大学概况、全人培养格局和思政课程成果。她以有“颜值”有“言值”的课程思政为话题分享了上海大学开大课、传大道、讲大势,首创“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红色传承”和“理论中国”系列课程等案例,深入阐释了模式-主线-结合的设计理念,开发-建设-实施推广的创新做法。
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光以“铸魂育人守初心 立德树人担使命”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一体三翼五融合”以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推进部门联动的同时,推动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先同向同行以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过程中守住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在坚守“大思政观”的基础上,推动技术赋能课程思政以拓展育人育才主渠道,此外,亦应充分重视文化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滋养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执行主任李大鹏以“坚持耕读育人特色,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分享了华中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从“突出顶层设计、统筹建设全方位育人资源”“突出质量核心、精准布局全过程育人方案”“突出以点带面、着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突出耕读特色、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格局”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举措与特色成效,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报告。
东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丁义浩以“真做还是‘做作’——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堵点痛点”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思政内容阐发的困境,课程思政建设的堵点在于多元主体协同的困境,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在于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基于以上问题,他提出BEACON模式解决方案,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突破课堂教学内容限制,立足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水平,加深对课程思政的本质认识,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硕以“课程思政‘五位五维五要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大连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背景、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五位五维五要素”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分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连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特色建设思路,形成了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思政”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四个全覆盖”,构建了“五位五维五要素”的考核评价,全方位评价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王广智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全力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他从强化统筹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强化示范引领、强化队伍建设、强化课堂教学、强化项目研究、强化推广应用等七方面提出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通过抓统筹、抓示范、抓队伍、抓培训、抓考核、抓资源等六方面确保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姚莉萍以“聚焦立德树人,纵深推进大思政建设”为题作专题报告。她指出应秉持“思政引领、德育浸润、学科交叉、实践拓展”的理念,促进育才与育德相互支撑,实现以知识建构学养、以德育浸润心灵的育人新格局。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教改研究为驱动,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强化支撑,推进课程思政体系长效运行和持续提升。
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训威以“用产品化思维驱动武汉大学课程思政创新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人员构成、工作机制与工作内容,以及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家讲坛、教学工作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讨会、联合党日活动以及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面对面”等五类特色活动,在此基础上,他全面介绍了武汉大学课程思政中心运用用户思维、系统思维、标准思维、产品思维推动课程思政创新,以探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简单化”“表面化”“同质化”“扩大化”等相关问题解决之道。
在研讨会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聚焦破解课程思政教学“表面化”“硬融入”有效路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郢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态度形成的长时性与评价需求的即时性、营造情景的复杂性与评价工作的简洁性以及不同学科的特殊性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这三大矛盾;李蕉指出“共识才能共为”,要尊重学科特点,不做短效评估,强调过于细化评价标准会禁锢课程思政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吴硕结合大连理工大学的课程思政工作经验,指出理工科话语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具有特殊性,提出要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丁义浩指出如今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究其根本在于片面强调“术”和“技”,致使磨本子“变了味”,回归课程基础才是关键;姚莉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指出将课程思政建设功利化不利于专业课和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会制约课程思政的长远发展;顾晓英指出推进课程思政的最大意义是让师生都有所成长,强调要实现学科之间相互尊重,实现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双向奔赴;薛成龙指出建设课程思政需要立足新时代背景,通过课程思政来纠正过去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李大鹏鼓励专业课教师沉入行业一线,将所学所思与行业发展、国家命运融为一体,重视营造教师荣誉感氛围,强调要以实现教师自我提升为根本目的,避免出现课程思政建设过于急功近利的现象。
张庆国最后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从初步探索、各具特色逐渐走向全面深入、高质量建设阶段。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必须在系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深做细,以问题为导向,做到系统谋划、科学部署、提质增效、重点突破、精准施策、可持续发展。他对本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感谢。本次研讨会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让来自15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专家学者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与关键问题面对面地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了各中心特色,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交流提供了平台。希望各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推进实践工作,强化自身建设,继而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合影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