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邱超、陈苏一、郭贤星、朱智敏、黄舒)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只有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武汉大学一直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办学理念,切实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新时期拔尖人才,我校启动了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学部为单位召开培养方案修订交流会,统筹规划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凸显育人育才特色,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人文科学学部
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人文学科教育改革创新,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接轨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哲学学院立足于国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要求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底色,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哲学及心理学两大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多元化跨学科视野、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人才。加强科教协同育人,增加科研实践与训练课程。增设跨学科课程模块,构建文理融通的课程体系。
文学院构建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博雅教育为基础,以强基计划的精专教育为特色,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四通中文(古今融通、中西融通、文理融通、知行融通)”为导向,建立融文学知识、语言技能、理论素养、批评实践、写作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担当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突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困境,积极探索高素质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增强我国在涉外领域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高端涉外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把学生从单一语言学习者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专业能力精湛的国际合作实践者、中华文化传播者、“一带一路”建设者。优化“外语+”的课程体系,建立外语技能模块、文化素养模块、专门用途方向模块,探究相互衔接、支撑和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建立技术思维、深化交叉融通、接轨实践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培养适应信息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深化专业内涵,以跨学科为基础,以融合创新为“体”,将价值、知识与方法深度融入课程思政育人、读书启智育人、融合实践育人、交流互鉴育人和科研创新育人,建构“五位一体,融合创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历史学院通过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历史知识、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发挥历史学学科独特优势,对学生价值取向起到引领作用。致力于培养掌握扎实系统的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强烈使命担当、严谨理论思维、开阔国际视野、卓越实践能力,人格健全、意志坚定、知识宽厚、能力全面,并富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并立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学拔尖人才。
艺术学院以编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编剧课程群”的改革为抓手,以培养“数字时代”下表演专业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原创能力和编剧能力为目标,打造“新文科”背景下的“智能编剧学”课程体系,全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大跨学科交叉,不断推进艺术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理工学科的互补融合。培养具备戏剧、影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能独立从事戏剧、影视编剧、表演、制作、评论等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社会科学学部
坚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价值引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
经济与管理学院适应“新文科”“新商科”建设发展需求,注重传统商学与新技术融合、一般理论与中国实践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调整大类平台课,提高实践课程开设比例,把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结合,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法学院面对中国社会法治人才建设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之路。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要求;把法学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导学生走扎根中国、贡献国家的发展之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设多门跨专业课程,探索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途径。引进优质全英文涉外课程,加快推进涉外和国际法治人才的培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公共事务管理者、服务者和理论研究者作为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紧跟时代热点,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现实问题。注重理论素养培养,同时努力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吸纳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及临床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聚焦中国国家能力建设与良好国际交流合作,为国家培养能在全球治理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人才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强政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硬能力、重五育”为原则,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忠诚于党和人民,崇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和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较强的理论宣传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学院坚持“精英化培养、学术化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的学习体系,探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课程,凝练“抓学习、抓锻炼、抓作息”的“三全育人”方法。
信息管理学院致力于打造符合我国大数据人才需求、国际领先的“新文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构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中国学派。聚焦信息时代数字化大背景,全面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智慧管理与数据治理能力;积极推动学生数据思维与能力融合发展,强化技术类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掌握现代数字环境下大数据治理技能,突出档案工作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支撑性作用。
理学部
结合基础学科发展优势,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应用,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强化基础、鼓励创新,拓宽口径、促进交叉,推进‘3+X’培养模式”作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夯实学生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科教融合、学科协同、产教结合等多渠道培养模式。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加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差别、鼓励创新创业、重视实验实践”为基本理念,聚焦微电子、电子信息等方向,引导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开拓学术视野,加强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的道理,助力国家攻克芯片问题等一批“卡脖子”技术。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指出,在专业建设方面将由“化学生物学方向”调整“化学”专业,增设研讨课,夯实专业基础,保持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延续性,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考核更加灵活。课程体系中增加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国家和社会对生物学、生态学方向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推进大类培养、精简专业课程、促进学科交叉,依托学科平台优势,彰显特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坚持实践育人,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突出专业口径宽广化、专业界限模糊化、课程设置模块化、通识教育全面化、专业课程精简化、实践课程优质化等特点。服务于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聚焦“双碳”“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国家需求,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国际科技前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工学部
持续在创新上攻坚发力,推进传统工科转型改造,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制造强国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动力与机械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先进电子制造”“智能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成型与控制”四个特色专业模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通专结合”,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良好教学条件及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重视通识教育,鼓励跨学科交叉,增大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比重,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学生良好品格修养与身心健康、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检索、创新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构建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互相融合的课程教育体系、互相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互相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以及互相承接的支撑保障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拓宽跨学科视野。
水利水电学院结合人工智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水利。构建生态水利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护农田水利资源。在公共课方面,不断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模块课程方面做到3个“必须”和1个“自定”,即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核心课程必须加强,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新兴前沿课程必须拓展,学院大类培养课程体系下相近或相似课程必须整合,其他专业课程按其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由各系自定。
城市设计学院融入“新工科”培养模式,明确“新工科”语境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定位,推动相关专业间的深度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多维互补,形成“宽口径、厚基础、新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关注人文,协调山、水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用地、产业结构,建设宜居、智慧城市。
信息科学学部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通过积极整合学科和专业优势,推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研究与突破,着力钻研“卡脖子”问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电子信息学院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批评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的目标,以“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关注课程、重视内容,强化实践、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丰富过程,面向未来、继承成果,拓宽口径、突出特色,形成了与行业发展相匹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教育体系。
计算机学院积极对接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具有研发基础软件、平台软件、核心工业软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包括:厚基础,提升核心课程深度广度,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体系化,科学设立模块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知识架构;强实践,暑期实习实训全面覆盖,重点提升动手能力;重创新,倡导竞赛引领产教协同,着力培养三创能力。
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以培养高质量网络安全人才,突破网络安全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依托武汉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与国家级网络空间安全基地的平台环境优势,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新基建”等战略部署,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培养质量。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通过整合学科和专业的优势资源、教学科研协同,利用区域和学校发展的资源优势,着眼学术前沿,注重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学效应。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打造创新人才队伍。面向国家发展需求及产业高水平人才需要,培养掌握严谨扎实科学知识、养成遥感科学思维品质、形成遥感创新工程能力、具有武大交叉学科视野的遥感人才。
测绘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加强测绘类专业升级改造,深入开展智能化时代测绘类专业“新工科”改革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过硬的测绘理论与操作能力、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编程及人工智能相关能力,以战略视野培养智能化测绘地理信息高端人才。
医学部
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树立“大健康”理念,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医教协同,大力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立足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临床、擅科研;能创新、敢引领”医学领军人才,聚焦多学科融合创新,采用多学院授课、跨学科选课、组建跨专业课程组等措施,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调整优化实验实践类课程,固化科研训练,形成“多对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建设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推动科教融合、学科协同。
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部协同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泰康医学院共同建设)以“新医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内涵提升,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及多学科优势,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围绕“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融入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注重创新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设学术与研究、医学文献导读、循证医学等多门科研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
公共卫生学院紧扣国家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重大需求,以“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健康、面向世界”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公共卫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推动公共卫生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和“实战型”。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使命担当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药学院顺应当前发展趋势,瞄准药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药物的迫切需求,不断进行学科结构优化,以“智能制药”为导向,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深化教与学的革命,建立更适合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系统掌握药学学科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药学领域发展前沿,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国家使命感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创新人才。
护理学院聚焦全程、全生命周期、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在关键护理技术人才培养上做好谋划。理顺基础和临床课程顺序,整合成六门专业核心课程,推进理论实践融合,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交叉融合,设立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具备良好专业价值观、服务人民生命健康,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拥有宽厚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岗位胜任力强,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护理人才。
口腔医学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坚实的医学理论和技能、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知识、卓越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流的国际化视野格局为目标,通过压缩专业课程,不断推动专业课程的内容精品化和导向明确化;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一体化教学;通过强化科研训练,早期接触科研,全面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新增创新课程,顺应社会和学科发展,进一步丰富岗位胜任力内涵,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力、跨国别胜任力、跨文化理解力”的复合型口腔医学人才。
弘毅学堂
弘毅学堂遵循国家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总体战略要求,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博雅型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理念,真正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方针,探索按学科大类设置课程体系,切实贯彻博雅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理念。积极加强跨学科融合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致力使学生成长为人文和科学素养深厚、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求是与开拓精神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周叶中副校长于9月7日-22日期间,分学部主持召开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交流会。周叶中在会上指出,各学院应高度重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提高站位,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应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伟大价值;坚持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深入探究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在国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知华”“友华”落实到位。在理学、工学、信息科学方面,应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将学科优势与特色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兼顾学术前沿和产业需求,与时俱进,充分重视科研训练与实习实践,做好科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分流前注重筑牢理科基础、构建系统思维、提升综合素质,分流后注重强化专业基础、推进学科交叉、促进学研融合、重视个性发展。在医学方面,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树立“以康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与之相契合的素质和能力,建设相契合的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培育学生专业精神,树立专业认同感,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
武汉大学将以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作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