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通识教育】全景展现AI时代通识教育改革路径 ——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第二届师资培训班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时间:2025-08-28

(通讯员:陈苏一 苏丹阳 苏毅 田森奇)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通识素养、经典阐释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水平,2025年7月7日至10日,由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主办,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共同承办的“智识无界: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思维与技能提升培训班”在武汉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培训班汇聚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等8所高校的11名通识教育专家,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程、案例研讨等形式,为全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骨干教师呈现了一场聚焦“AI时代通识教育创新”的思想盛宴。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以“AI时代的课堂美学”为题的讲座拉开培训班的序幕。李建中教授指出,在AI技术冲击下,大学课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本紧密的师生互动如今变得异常艰难。他回顾了自己从乡村民办教师到大学教授超过五十年的教育经历,描述了不同教育时代的鲜明特色与变化。他特别关注学生在AI时代中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与课堂表现,强调通识教育需要关注真实的学科知识、深刻的学术内涵,重视课堂设计和互动交流,进而打造让学生受益终身通识好课。他主张教师应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将科研、教学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强调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面对AI时代高等教育新挑战。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桑建平教授以“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理念、路径及数智赋能”为题,深入剖析了通识教育的本质。桑建平教授指出,在大学教育中,理解专业与学科的区别尤为重要。学科按照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进行分类,而专业则是为满足社会岗位需求而设立的门类,两者之间既相互依托又彼此独立。他提出通识教育并非简单的科普或通俗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种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的“无用之学”,具有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他还通过耶鲁、哈佛、芝加哥、牛津等著名高校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阐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目标。此外,他认为经典阅读在通识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以柏拉图《理想国》为例,引导并培养学生理性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通过详尽分析课堂设计、教学难点及评价体系,展现了跨学科通识教育对学生思维训练与教师个人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他提出在AI时代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应对新时代的教育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中心主任钮卫星教授则从“月满西楼”的文学意象切入,揭示通识教育“文理交融”的深层逻辑。在讲座中,他以“月满西楼”等诗词为切入点,阐释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核心目标。他提出,AI时代需平衡技术工具性与思维独立性,警惕知识碎片化风险。教学实践中,其课程融合天文历法、星象神话等跨文化案例,通过开卷笔试、过程性考核应对AI带来的学术诚信挑战。钮卫星教授呼吁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点线面体”系统化知识结构,从“质疑AI”到“善用AI”,坚守育人初心,引发智能时代通识教育改革新思考。

武汉大学叶茫教授围绕“大模型时代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介绍了武汉大学的数智教育的创新性探索。他指出,当前社会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阶段,AI技术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基础设施。他强调通识教育需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充分利用AI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导引”通识基础课程在武汉大学及湖北省多所中学的具体开设情况,分析了AI时代人才需要具备的跨界整合、创新创造、终身学习等核心素养。他认为,在AI赋能教育的大背景下,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激发其创新潜力,以实现人与AI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目标。

湖南大学罗娟教授分享了“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课程的改革经验。罗娟教授认为AI技术正推动教育生产力与思维方式变革,高校需重构通识课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她详细介绍了“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课程如何通过4学分制分层教学、案例驱动实训及AI助教平台,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该课程融合机器人算法设计、图像处理等跨学科案例,配套自主编写的开放教材与数字资源,形成“知识图谱-能力达成-岗位需求”闭环体系。罗娟教授鼓励教师共享资源、深化跨学科协作,以“创新视角+人文情怀”推进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昌大学李春泉教授以“嵌入式课程群的数智化建设”为主题,展示了工科通识教育的创新路径。他强调课程建设需聚焦学生成长,通过模块式层次化教学、产教协同与竞赛融合、AI技术赋能三大路径,构建“学-练-创”三级双链教学体系。针对跨学科AI融合、新技术低成本应用等问题,李春泉教授建议教师加强跨界合作、主动争取资源,并以“科研反哺教学”案例激发师生创新活力。他分享了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经验,呼吁教师打破“自我设限”,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教学相长,在学员中引发广泛共鸣。

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教授在“AI时代通识教育的成人愿景”讲座中,强调通识教育需回归“成人”初心,传承杨叔子院士“科学与人文相融”理念,立足国家战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他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应突出“以德率才”,开发底蕴深厚的专门课程,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动力。同时介绍“服务学习”模式,通过社区服务与学科教学三阶段融合,实现知识、技能与品格的协同培养,呼应开放式高等教育理念。

undefined

郑州大学董敏教授则从教育数字化政策视角出发,提出“三融重构”理念:内容融合——将AI技术原理与各学科知识结合;方法融合——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多元模式;资源融合——打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她结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要求,强调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需“三融重构”,即融合学科知识、实践创新与产业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精准引导、方法匹配与产学合作激发学习兴趣。她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展示如何将技术原理转化为能力培养载体,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指示精神。

中南大学白寅教授则聚焦“数智时代的人文素养”,发出技术异化风险的警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他强调,人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也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培养,而应从根本上关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他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在数字媒介交往模式下所出现的师生关系淡漠、班级凝聚力弱化等问题,深刻分析了新媒介时代人际关系的转变以及00后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他认为,面对技术的冲击,教育需要调整思维方式,理解新一代学生的需求与观念变化,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培养真正适应时代变化的人才。

清华大学唐克扬教授从空间设计维度拓展了通识教育的边界。大学教育中的空间设计不仅仅是环境的塑造,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媒介和工具。他强调,空间对教育有深刻影响,而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空间过于单调和功能单一,缺乏促进师生互动的环境的问题。他通过多个高校校园空间改造的实例,阐述了空间结构对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交流的促进作用。他主张,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课程内容,更应关注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空间布局,提出通过设计更加灵活、互动性强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沟通能力的方案。此外,他还通过互动游戏、空间叙事等方式,探索了空间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展示了通过精妙的空间设计如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以“时空智能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为题作主题分享。龚健雅院士系统回顾了遥感技术从航空摄影到智能定量的发展历程,展示了AI在地质灾害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他强调,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用大视野看问题”的能力,在技术变革中坚守科学精神。

结业仪式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作总结发言。他结合“遥远的感知”主题,提出AI时代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亲临现场”与“见异思迁”的思维碰撞。他从对叶茫教授的讲座感悟引发对AI本质的探讨,强调人文科学“无标准答案”的独特魅力,呼吁教师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继续深化跨学科通识教育探索。随后,学员代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美育教研室主任马志辉、郑州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马锋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收获和独特感悟。

本次培训班以“经典传承-技术赋能-学科融合”的创新培育范式,搭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助力通识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不仅搭建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交流平台,更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