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11日,由班级导师王统尚带队,2020级强基计划古文字班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相融、现实与历史相伴的游学实践之旅。
六天时间,飞跃荒漠,探寻遥远的边地往事。游览于敦煌莫高窟内,感受千百年的盛衰兴替,体悟文化奥义、守护重任和传承使命;在戈壁高地之上遇见遥远边地的代名词——玉门关、阳关;漫步于甘肃省博物馆,辨读简牍记述的历史,欣赏马踏飞燕的神妙……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之旅、学术之旅、发现之旅,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站是莫高窟。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现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在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参观学习了16个洞窟。
莫高窟
参观完莫高窟,师生们还参观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先驱们在漫天黄沙之中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师生。放眼远眺,三危山下、九层楼前,常书鸿院长和早期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那里静静长眠。有别于一般陵园的山清水秀,这片墓地置于千佛洞断崖前一片广袤的沙丘,四周没有树木的遮挡,一年之中大风和沙尘总能肆虐三个季节。常书鸿院长并不是敦煌人,却留下遗愿从北京专程回来,留在了离家千里的莫高窟,留在了他付诸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紧紧相随。敦煌究竟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果,吸引一批又一批学者在此研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同学们知道再难有这样一个地方,吸引这么多学者前赴后继,将生命与敦煌紧密相连。墓地下埋葬的是敦煌的守护者,他们热爱敦煌,同样也留在这里,最终与敦煌融为一体,永远不会分开。
第二站是阳关、玉门关。昔日王摩诘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远离帝都中央的边陲小塞成为无数文人的讴歌重镇。大汉的雄关早已随飞沙走石归入胡天,唯有几处烽燧孤零零的伫立在沙海之中,散发着前朝的余晖。今人在此处建立起一座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刘汉巩固边疆的丰功伟绩与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昌盛。
在阳关博物馆中,同学们见到了许多记录阳关的历史资料,如布满铜锈的环首刀、箭镞乃至火铳,映射的是中原王朝戍边千年,抵御外族的艰辛历程;又如虽历经岁月冲刷,色彩鲜艳依旧的丝绸,告诉人们站立的这片荒漠上,曾是欧亚最繁华商路的重要关隘。在这里,同学们亦首次见到了记录匈奴入侵时,士兵点燃烽火的文书简牍。看着一枚枚竹简挂在墙上,同学们仿佛看到了匈奴频扰,将士们枕戈待旦的艰苦生活,更是对那些描绘阳关的诗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片摄自阳关博物馆
返回武汉的路途中,同学们又参观了敦煌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藏“悬泉置封检”“甲侯渠官检”“肩水金关检”
甘肃省博物馆藏西汉帛书“张掖都尉棨信”与西汉医药木简
本次研学实践以莫高窟为起点,以伟大的丝绸之路为线索,引导同学们探寻西域的盛衰兴废。文字中的边关是苍凉的,无数英雄落寞于黄沙,无数思念隐没于秋风,一如阳关玉门的断壁残垣,雅丹丘林的荒无人烟。但正是这贫瘠的土壤,衬托着生命的光辉愈发闪耀,那是沙海之中的碧月,是石窟之中的飞天,自然的奇迹与人类的奇迹在敦煌交织,勾勒出天宫云锦般的丝绸画卷。
西出玉门,漫步雅丹,徜徉于博物馆,强基班的同学们伴着夕阳登高回望:戈壁漫漫,雄关不再,历史烟尘,一晃千年。边关渐远,但数日间的所见所闻已烙印于心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将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怀着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畏,昂首迈步再出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文字/图片:文学院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