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风采 > 正文
【教与学的革命】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召开课程建设交流会时间:2023-05-04

(通讯员: 张诗悦、陈舒娴)为推进一流课程建设2023425武汉大学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一楼报告厅开展了课程建设联合交流会,来自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的16位老师参加了交流会。会议上,老师们发表观点、积极交流,为后续的课程打造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首先,文学院裴亮副院长致辞,对四个学院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共享课程建设经验、共同推进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提出期待,接着邀请课程思政中心陈训威主任从宏观层面对课程建设做出指导。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陈主任肯定了文学院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为后期课程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外,陈主任提出推进课程要建设考虑学科层次性,老师们应当提高敏感度,注意学科评估的指标,了解评选的机制和大体的状况。建议老师们在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时要与课程中心充分沟通,仔细打磨课程内容,完善基本规范,综合考虑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度与教学评价方面的精准度。

陈主任对宏观态势的把握为学院课程建设注入了强心剂,助力学院明确未来课程建设目标与途径。宏观层面外,文学院王统尚副院长从微观角度分享了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王院长首先说明打造精品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相关文件,按国家精神的指引申报课程。其次,要做到课程思政,体现立德树人,挖掘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并努力实现从“有”到“优”的突破。同时,王院长明确精品课程不应该盲目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充实的忙。时代呼唤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新文科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复合性。为了使要求落到实处,王老师举例阐述了如何突出学生的创新实践并给出可行路径。

鉴于精品课程强调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王院长建议老师们在课程设计时要与时俱进,体现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感受到挑战并通过研究后收获成就感 ,从而实现科学增负。关于申报类型,王院长谈到了有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课堂和社会实践等。王院长结合数据说明,从目前来看文学院在申报慕课方面比较积极,但是仍有进步空间,可以考虑增加必修课线上慕课的数量。对于申报课程相关问题,王院长提出材料内容需要体现课程内容,要做到特色鲜明,体现如何打破传统模式,怎样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事实说明课程效果。对于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王院长提醒老师们申报时要提交教学日历和一些必要的文字及图片,说明线上如何拓展线下如何深化。此外,王院长还提到要注意申报的硬性要和评审前的流程细节,做好充足准备。

在王院长发言过程中,两个学院的老师对虚仿和社会实践进行了讨论。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陈训威主任提出人文学科非A以上的学科慎重申报,先建设再确定申报;对于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陈主任建议要依托主干课程,稳中求进。此外,陈主任建议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开发新课程新内容。

王院长分享经验后,学校课程思政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张晶老师交流了自己关于课程申报的观点。张老师强调“扎扎实实的材料准备很重要”,“前期扎实,成功一半”。课程申报前要有意准备材料,注意前期的教学设计、学情分享、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有了充分的材料后还要注意整理,关注学生在课程中获得了什么,关注学生回应。此外,张老师提出在申报的时候要有团队意识,团队力量大于个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相近学科间可以互帮互助。张老师还提到教育学理念在课程申报中的应用,提议从理论的角度看教学实践。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世锋副院长补充提出教案制作的相关问题,历史学院潘迎春老师则相应地提出优秀的教案范例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叶李老师也建议老师们可以一起探讨教案设计的体量和详略安排问题,希望可以设立灵活的模板供老师们参考借鉴。在场老师们都积极参与讨论,互相解惑,现场气氛热烈。陈世锋副院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提出对跨院际交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美好期待。裴亮副院长和陈世锋副院长达成合作共识,通过学院间的彼此配合更好地结合活动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在知识共享的同时,联合打磨一流课程,实现共同进步。(图片:陈舒娴)

Copyright © 2022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