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耀辉、张博文、顾子莹、秦平 摄影:郝劲涵)为了激发高中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武汉大学为北京市第四中学(简称北京四中)的高一学生量身设计了大中衔接科普课程《空天探测及相关基础知识》。该课程在武汉大学本科生院的组织和推动下,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合力打造。2024年10月10日下午,由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位置服务研究所副所长郭迟教授负责讲授第四讲《北斗梦 中国梦》。郭迟教授主要从事北斗技术应用、无人系统智能导航及位置服务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在课程引入环节,郭教授以1990年的海湾战争为例,指出美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使用。这一战争引发了中国对现代科技在军事中重要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促使中国认识到,必须掌握属于自己的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接下来,郭教授围绕两条主线展开讲解:一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历程,二是武汉大学在该系统发展中的重要贡献。他通过讲解,让同学们认识到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芳允院士提出了建设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设想。从北斗一号系统成功发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开始,到孙家栋院士领衔的一批科学家全力投入北斗二号系统的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4颗卫星,最终推动北斗三号系统的研发。在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的科研团队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刘经南院士和李德仁院士,他们不仅为北斗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关键理论,更是推动了北斗系统深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在课程的最后,郭迟教授以新时代北斗精神的十六字箴言寄语北京四中的同学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新时代北斗精神蕴含着的报国信念、民族品格,通过这堂课,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郭迟教授以独特的视角为学生们呈现了中国科技实力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激发了他们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未来,武汉大学将继续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懈努力,助力更多优秀学子的成长与发展。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涛副书记、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秦昆教授、北京四中张瑾老师合作组织了本次课程。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顾子莹协助组织了本次课程。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