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由武汉大学教材建设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数字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一期"于近日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模式,汇聚出版界专家、高校教师与技术团队,围绕数字教材的政策导向、建设实践与编写规范展开深度交流,为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瞻性思考与实践范例。
政策引领与出版实践:构建数字教材生态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副总编辑、高教分社社长张宇舒以《数字教材发展与出版建设探索》为题,系统解读了国家教材建设的最新政策导向。报告指出,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数字教材已成为重构教学场景、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
张社长通过展示理工社数字教材建设成果,揭示了当前发展的三大趋势:内容呈现从静态图文向动态交互转变,功能设计从单一阅读向智能服务升级,出版模式从传统纸质向多模态融合转型。现场演示的理工智慧数字出版平台功能,生动展现了数字教材如何通过可视化、场景化手段突破传统学习边界。
教学实践与经验沉淀:一线教师的创新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熊光明副教授通过云端连线,分享了《无人驾驶车辆理论与设计》数字教材的建设经验。该案例创造性融合了三维仿真模型、实车测试视频、虚拟实验模块等数字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统一。
熊教授特别强调,数字教材开发需把握"教学需求本位"原则:通过嵌入课程思政案例库,强化价值引领;设计分层次习题系统,满足个性化学习;集成开源仿真工具,赋能创新能力培养。这种"内容+技术+ pedagogy"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为专业课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标准建构与体例创新:打造新时代编写规范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高教分社项目编辑蒋彭聚焦数字教材编写体例,从“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谈起,详细解析了交稿原则(齐、清、定)和常用体例形式(传统章节式、案例引导式、项目任务式、工单式),还就资源呈现提出了几点建议。
针对教师普遍关注的落实思政育人问题,蒋编辑特别介绍了具体实施内容、方法以及参考案例,为编写者提供了清晰的技术实施路径。
技术赋能与需求对接:破解建设痛点难点
在研讨环节,出版社技术团队与参会教师就数字教材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度对话。针对"多模态资源融合""跨平台适配""学习数据分析"等焦点话题,技术总监现场演示了模块化资源嵌入、自适应排版、学情反馈系统等解决方案。
与会教师积极反馈实际需求,特别是在"虚拟实验资源调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种产教研直面交流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教育理论、出版实践与技术创新的交叉融合。
共创未来:构建数字教材建设共同体
本次研讨会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技术演示、互动研讨四个维度,立体化呈现了数字教材建设的完整生态链。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活动既提供了宏观政策视野,又解决了具体操作难题,特别是"功能演示+编写指导+技术答疑"的闭环设计极具实践价值。
作为系列研讨会的开篇之作,本次活动标志着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汇聚高校、出版、技术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数字教材从"形态创新"向"范式变革"的跨越发展,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
(通讯员:方祥玉 摄影:刘容)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