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新闻动态>>正文
二十年青教赛映像 | 吴平:教育学生,其实就是在完善自己
  发布时间:2020-03-22 | 所属部门:


 

编者按

 

庚子初至,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正常的返校教学暂缓了脚步。然而,即使相隔千里、困难重重,武汉大学的每一位教师仍未有丝毫松懈,坚守在线上教学第一线。

 

值第十届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青教赛”)即将举办之际,四校合并后组建的武汉大学和青教赛一起走到第20个年头,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出“二十年青教赛映像”系列专访,邀请历届青教赛获得一等奖且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访谈,倾听他们的声音,探讨教学发展之路。访谈第一期,教发中心邀请到首届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正如她所认为的,教学竞赛考验老师的不仅仅是站在台上的一次表现,更是台下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努力与坚守。

 

教师简介

 

吴平,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

承担信息管理学院《图书学》《编辑学原理》《编辑理论研究》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在国内权威、核心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的《中国编辑思想史》填补了中国编辑学理论研究的空白,为编辑出版学理论建设开创了新的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重点教改课题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其他项目17项。

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2002年,参加第一届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一等奖佳绩。

 

 

十八年风雨:与青教赛的故事

 

2020222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中,武汉大学以奖项数量126项、总分100分的成绩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如此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武汉大学对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重视,而以竞赛促教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理念。

 

201911月,吴平副校长参加54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发表“综合性院校如何高质量组织和参与教师教学竞赛”主题演讲

 

武汉大学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青教赛是“以竞赛促教”理念的落地,而青教赛的传统,还要从2002年说起。作为首届青教赛策划与筹备的参与者,时任教务部教研办主任的吴平面临着一个抉择:40岁的自己恰好处于当年青教赛要求的参赛年龄上限,是否要与那些更年轻的老师们同台竞技?而如果此次不参加,则会因年龄的限制永远失去机会。

 

讲课,是教师工作的基础;讲得好与不好,是衡量教师态度与能力的标尺。“再不参加就没机会了”,将参赛视为一次对自己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检验,吴平毅然而然地走上了青教赛的讲台,成为武汉大学教学竞赛发展道路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吴平副校长个人生活照)

 

在吴平看来,通过学院(系)预赛、学部复赛和学校决赛三个阶段层层选拔的教学竞赛,的确称得上是检验教师能力的“试金石”。“教学竞赛就是日常教学的一种延伸和集中表达”,吴平认为,一位教师能够在教学竞赛中获奖,也是平时用心积累的结果。“就好像你准备了十本书,但一堂课讲的内容不到一本书。而正是因为你对十本书的内容架构、主旨要点都了然于心,才有可能把这一本书的东西讲得足够透彻与生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首届青教赛开始,一直在教务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吴平参与了多届教学竞赛的筹办,也见证了青教赛的一步步成长。而至今仍然让她印象深刻并备受裨益的,是在她参加的青教赛学院预赛上,评委对她的语言表达给予了一次纠正。“在课堂上,一句话怎样说才是完整而精彩的?老师也许在自己头脑里清晰明了,但面对学生的时候,更应该仔细斟酌、反复推敲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而无可挑剔。”注意课堂表达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成为她后来教学生涯中时时刻刻对自己的反思与提醒。

 

致青年教师:做讲台上的主持人

 

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始终把人才引进与培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与落实,武汉大学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青年教师。

 

如果把三寸讲台比作教师的舞台,那么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主持人,而非演员。吴平认为,对于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如何把控课堂的全场、与作为观众的学生互动?这是每位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和教学素养训练所需经历、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好讲台上的主持人,需要有课堂设计的理念。“这节课从头到尾怎么讲,怎么导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样的案例引出知识点,最后怎样提炼、归纳和总结,怎样让学生得到启发,都离不开对课堂的组织和设计。”

 

(时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平在学生活动中致辞)

 

对于新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吴平强调,不要将课堂做成“个人秀”。一个优秀的课堂,并不只是简单展现教师个人口才或风采的舞台,而是让课堂上的学生能够演绎出他所学到的内容;一位杰出的教师,甚至可以“退居二线”,通过“授人以渔”和点拨引导,让学生自觉完成学习的任务、自行发掘知识的奥秘。

 

吴平谈到自己在读书时,有一次在刘纲纪老师的《美学概论》课堂上,听到刘老讲到深处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小夜曲,让她顿时感到“太棒了,这才是大学的课堂”。原来课堂上不是只有“硬”教育,也可以有很多在细微处体现用心的“软”教育。那次的触动也延续到吴平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让她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比如“口手不一”,即板书与口里说的不一致;在图书学课堂上简绘卷轴装等图书装订形式;年底岁末上课,偶然也给学生一支歌的答谢。

 

前进不停息:走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谈到,“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日常工作与教学实践中,吴平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即使平时事务再繁忙,她也会认真准备给学生上的每一节课,正如她所说:“作为老师,上课就是我的本职;让学生从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就是我的追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长期的、根本的任务,在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上,吴平谈到,要将立德树人潜移默化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在她看来,立德树人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在课堂内外自然而然地传授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育人,也包括很多方面:老师的时间观念、备课准备、服装外表、语言风格等等,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

 

(吴平副校长在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上进行分享)

 

具化到学校层面的做法与试验,吴平特别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团队打造的探索性跨学科思政访谈节目——“马上见”。三五个老师坐在一起,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海阔天空、思维碰撞,这是武大思政教育的一步创新,也是探索立德树人有效方法的一种实践。

 

立德树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进程。虽然武汉大学可以说是走在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但吴平也指出,“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她认为,在技术层面,应加强对新媒体、互联网的利用,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教学技术;在理念层面,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

 

 

“教育学生,其实就是在完善自己。”吴平副校长在访谈中,勉励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要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而她自己也正是秉持着立德树人的目标,春风化雨地引领着学生成长。

 

疫情当下,武汉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虽将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待阴霾褪去、重返珞珈之时,期待各位青年教师精彩的教学表现。

 

(通讯员:蒋晓婧、曾家浓)

关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